维修项目

同江市内金城家电维修 从水门桥到金刚川桥,抗美援朝战争敌我双方炸了多少桥?

小编 2025-04-08 维修项目 23 0

从水门桥到金刚川桥,抗美援朝战争敌我双方炸了多少桥?

来源:中国军网

春节期间热播的《水门桥》,志愿军战士冒着炮火和严寒,视死如归,三炸水门桥,再一次触动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桥梁,是架设于江河、峡谷上的重要交通设施,是交通要道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我双方围绕着重要桥梁,反复进行着护桥、炸桥、修桥的斗争。炸桥的目的,志愿军主要是为了切断敌人退路和阻断增兵;美军主要是为了瘫痪志愿军补给线。炸桥的方式,志愿军由于武器装备的劣势,主要采取偷袭,用炸药爆破;美军仗着空中优势,用飞机和大炮狂轰滥炸。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对朝鲜北部军事运输线的封锁破坏,其时间之长、手段之多变、轰炸密度之大,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仅在铁路线上,就投掷各型炸弹19万余枚,共破坏桥梁1600余座次。因为有些桥梁被反复炸毁、修复好几次,比如一座桥被炸毁3次,就是3座次。

英雄的志愿军铁道兵、工程兵,顽强奋战,抢修抢建,建设“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其中,共抢修、抢建铁路桥梁2290余座次、修复公路桥梁1197座次,经铁路运送的物资和部队达38.5万余车,汽车运输各种物资480余万吨,有力地保障了前线的作战。

下面我们来看看抗美援朝战争几次著名的炸桥。

首当其冲的鸭绿江大桥

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鸭绿江畔,有一座著名的断桥,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这座大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又称丹东鸭绿江大桥,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桥长944.2米,桥宽11米,12孔。1950年11月,被美国空军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见证者。

美机轰炸鸭绿江大桥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当时,志愿军主要从3座桥跨过鸭绿江的:安东(今丹东)鸭绿江桥(今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长甸鸭绿江桥(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辑安鸭绿江桥(今吉林省集安市)。

由于鸭绿江大桥是从中国进入朝鲜的第一道门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必然首当其冲遭到美方千方百计的破坏。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安东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直至1951年2月,经过狂轰滥炸的大桥最终被炸毁,成为废桥。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志愿军入朝。志愿军铁道兵一方面进行抢修,一方面在鸭绿江还架起几座浮桥,以保证志愿军部队和物资按时过江。

铁道兵团第二师部队,为确保后方铁路运输畅通,在鸭绿江上架起便桥

1950年11月,东北人民赶着马车,通过鸭绿江浮桥向朝鲜前线运送弹药和军需物资

丹东鸭绿江大桥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称为“鸭绿江断桥”,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仿佛是一座屹立江中的不朽丰碑,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

丹东鸭绿江断桥

三炸水门桥

1950年冬,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长津湖地区被围美军为避免全歼,开始向朝鲜东海岸的兴南港撤退。由于朝鲜的北部都是山地,美国要撤退的话,就只能走长津湖到兴南港的唯一一条公路,而且必须走水门桥。

水门桥不大,建在一座水坝上,长度不过8.8米。这里是盖马高原的南端,长津湖水库底下引水涵洞里的水从这里汇入四条巨大的管道内,以极陡的坡度伸向山下流到河里。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有唯一一座通往长津湖地区以外的车道桥梁。桥架在陡峭山体上,底下是巨大引水管道。一旦这座桥断掉,部队和装备就只能被堵于此,无路可通。这座桥的重要性,双方都非常清楚。

水门桥下的四条管道

早在12月1日,志愿军就派了一个小分队把水门桥炸毁了。一般情况下,这座桥没个十天半个月修不好,但是美军的工兵营居然只用半天就把桥给修好了。于是志愿军又在12月4日晚上组织了第二次炸桥,这一次不仅仅把桥炸了,还把相关的架桥材料也摧毁了。没想到美军工兵营利用残留的根部基座和携带的钢制材料,只用一天又修建了一座能够让坦克通行的钢木结构桥梁。

被志愿军炸毁的水门桥

这一次之后美军知道志愿军不会让他们轻易撤退的,所以又在水门桥附近派重兵把守,还布置了40多辆坦克。但是在12月6日晚上,志愿军冒着重重炮火,再一次把水门桥给炸毁了,而且把桥梁的基座也炸毁了。

美军派重兵把守的水门桥还是让志愿军炸毁了

这回总算完事了吧!谁知美军竟然用运输机又空投了8套M-2型钢梁,在工兵营的全力修建下,在12月8日下午4点,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座钢结构的水门桥,连重型装备也能过。就在这座桥第三次“重生”2个小时后,“联合国军”的1500多辆汽车和坦克庞大队列也抵达了这里,他们很诧异没有遭受攻击,平安通过了水门桥。狼狈不堪和疲劳至极的“联合国军”士兵热泪盈眶地感谢上帝:终于从濒临灭亡的险境中逃出。

美军重型卡车通过水门桥

其实,“联合国军”通过水门桥时,附近不多的志愿军曾做过最后的努力。但当夜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和“联合国军”空前密度的火力掩护已经超越了他们努力的极限。

虽然美军最终“成功”逃脱,但是志愿军这几次炸桥的行动,让美军始终心有余悸。

大同江上的“英雄桥”

大同江是朝鲜地理标志之一,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平元线大同江桥,扼东去运输咽喉,是敌封锁重点,也是我铁道兵部队保卫的重点,双方的斗争异常激烈。1951年8月,大同江正桥遭毁灭性轰炸。铁道兵团限期9天抢通。铁道兵第四师于9月1日19时开始抢修,起用落水钢梁,移正位移钢梁,采用架设5片26米跨度的单层军用梁,以顶牛通车的办法争取时间。经过9天9夜奋战,战胜了洪水,战胜了敌人,终于在10日抢通了大同江铁路正桥。

志愿军战士接管被美军炸毁的大同江大桥

在敌机的大肆轰炸下,仅靠一座正桥是无法保证运输畅通的,守桥部队便以多修便桥的办法来增强桥梁的抗炸能力。为抢在敌机的破坏前面,在大同江上多修几座桥,正桥刚刚修通的那天晚上,部队便立即投入第一便桥的抢建。当晚有两个连投入,9月11日,全部十几个连队又一齐上阵突击,到了9月20日,大同江正桥再次被敌机炸毁时,在洪水中抢建的大同江第一便桥,已经建成通车了。在完成第一便桥后,战士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又立即开始了第二、第三便桥的抢建工程。又是9个日夜,大同江上已经有了3座便桥,加上正桥,总共有了4座桥。大同江桥的抗炸能力提高了3倍,敌人要同时炸毁4座桥是根本不可能的,战士们称“大同江”为“炸通江”。大同江桥成为打不断,炸不烂的“英雄桥”。

中朝军民一起修复大同江桥

像大同江这样,以广修便桥来对抗敌机轰炸桥梁的办法,已成为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在反“绞杀战”中的重要斗争策略,诸如清川江、大宁江等重点大桥,都建起了3座以上的便桥,从而在这些江面上,形成一个多桥并立的桥区,粉碎了敌人毁我一桥即断我交通的企图。

志愿军铁道抢修队在远离正桥之侧抢修便桥

“登高英雄”杨连第和清川江大桥

清川江位于朝鲜半岛北部,东北—西南流向,长约200公里,注入西朝鲜湾。清川江是志愿军作战物资入朝后运往前线途径的第一条大河,清川江大桥是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重要交通枢纽。

1951年5月,美军实施“绞杀战”,妄图不惜一切代价切断志愿军运输线。1951年7月,清川江大桥被炸断。桥后方,92列火车的军用物资滞留江边,随时可能被发现后炸毁。桥前方,前线作战部队存粮最多只够三四天,弹药也即将打光,如果物资跟不上,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万分危急!上级命令杨连第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必须在8天内修复清川江大桥。杨连第,铁道兵第一师第一桥梁团副连长,解放战争中获得“登高英雄”称号。入朝以来,参加了鸭绿江、大同江、沸流江、龙津江、清川江、百岭川等北朝鲜主要江桥的抢修工程。经历了敌机在不同情况下的狂轰滥炸,战胜了各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多次完成了战时抢修工程任务。这次,杨连第带着战友们连夜奋战,先后搭浮桥12次,创造出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最终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提前胜利通车。

清川江大桥上灯火齐明,志愿军官兵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桥梁工地上

清川江大桥修复通车的情景

从1952年1月起,为“绞杀战”第二阶段,美军对朝鲜北部新安州-西浦-介川铁路运输“三角地区”开始狂轰乱炸,仅1952年1月,就破坏桥梁136座次,线路2202处次,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铁路遭敌破坏最严重的一个月。清川江、大同江等江桥再次成为敌机轰炸的重点。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指挥部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定时炸弹击中,英勇牺牲。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杨连第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杨连第生前所在连队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连第连”

奇袭武陵桥

很多人都看过经典抗美援朝影片《奇袭》,这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60年的影片讲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某部连长方勇率领一支侦察队,深入敌后,炸毁康平桥,完成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

《奇袭》剧照:连长方勇(右,张勇手饰)和一班长(邢吉田饰)

《奇袭》是根据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支侦察队奇袭武陵桥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男主角方勇原型是三十八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不同的是,奇袭武陵桥的侦察队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只有区区一个排兵力,而是一个支队,由三十八军军部侦察连、一一三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还有13名朝鲜同志和医务人员、英语翻译,共有323人,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11月24日晚10时侦察支队出发,一共走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于11月26日凌晨到达预定地点武陵里。短暂的战斗后侦察支队占领了大桥并安放炸药进行爆破,7时50分大桥塌落,此时南来的增援卡车与南逃的敌人在大桥两侧出现,侦察支队投入阻击。侦察支队为三十八军主力全歼伪七师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张魁印将奇袭武陵桥这段传奇经历写成《朝鲜战争穿插》一文。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该文拍成军教片《奇袭武陵桥》,1958年底在全军上映后引起轰动。

《奇袭武陵桥》影片说明书

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奇袭武陵桥》改拍成故事片,片名换成《奇袭》,武陵桥改成康平桥,同时也增添了其他一些细节。另外,演员也都换成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专业演员。1960年电影公映后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直在各地热映不衰,被誉为战争电影片中的经典。不过,《奇袭》的拍摄地不是在朝鲜,而是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影片中的“康平桥”取景浙江奉化溪口镇建造于1934年的“藏山大桥”。

今日“康平桥”——奉化“藏山大桥”

“把光荣留在百岭川桥上”

百岭川大桥,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南北向的满浦线上,桥横跨在两山中间,桥左是百岭江峡谷,桥右傍依清川江正流,百岭川就经过这座桥流入清川江,因地势险要修复困难,成为敌人重点封锁的目标。

志愿军铁道兵抢修百岭川大桥

1952年2月9日起,百岭川桥遭到轰炸26次,敌机投下7000颗炸弹。铁道兵团第一师第一桥梁团三营九连的指战员,苦战76昼夜,伤亡99人,全连只剩下40余人,仍然坚持战斗,提出“人在桥就在,人在桥就通”“把光荣的名字留在百岭川桥上”的口号,终于保证了咽喉桥梁的通车,荣立集体二等功。该连战士袁孝文双腿被敌机炸断后、用尽全身气力爬到炸断的线路前,安放好响墩(音响报警装置),使满载物资的列车脱险,他自己壮烈牺牲在线路现场,用生命保护了列车的安全。铁道兵们坚持做到随炸随修、再炸再修,使这座咽喉地带的桥梁始终保持断续通车,使志愿军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向前方,保证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九连的战士们说:“有九连就有百岭川大桥”。

1972年,作家郑直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小说《激战无名川》,三年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引起了强烈反响。

电影《激战无名川》

金刚川上的“生命之桥”

朝鲜半岛中部有一座金刚山,位于朝鲜和韩国交界之处,山势险峻,素有朝鲜“第一山”之称。金刚川则是金刚山附近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跨过河就是韩国境内的金城地区,地形极为复杂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志愿军通往前方的必经通道。金刚川河最宽处达60米,且两侧山坡坡度极大,横跨河流之上的桥梁是连接两岸交通的关键。

金刚川河流上原先有座桥梁,在开战之初就被美机炸毁。所以,必须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设一座可供志愿军大部队和后勤辎重车队通行的承重桥,岩里渡口是最适合架桥的位置。于是,在金城战役实施之前,志愿军司令部下了命令,要求在8天之内,在金刚川上架设一座大桥。

抢修金刚川大桥

电影《金刚川》以真实历史为基础,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刚川上守卫“生命之桥”金刚桥的故事——7天7夜,架起了一座联通前线和后方的载重桥,修了炸,炸了修,英雄的志愿军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37米长的桥。其中影片人物工兵连长闫瑞,他的原型为志愿军某部工兵连长张振智。

经受了多次轰炸的金刚川桥

《志愿军英雄传》(第三集)的一篇文章《桥》中写道:1953年5月起,志愿军某部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带着他的连,在金刚川上不分昼夜地战斗,直到金城进攻战胜利结束,直到美帝国主义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他们计算了一下:在桥的附近二百米范围内,先后落下的炸弹共有三百五十多枚,炮弹约有两千四百多颗,可是,金刚川上却始终屹立着一座炸不断、打不烂、冲不垮的桥。

由于金刚川桥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朝鲜停战前夕,可以说金刚川桥是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座被炸的桥。

介绍张振智事迹的图书

(作者: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出品

作者:徐平

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8月30日,辽宁省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现场,关妮妮在动情演讲。背景的大屏幕正播放纪录片中金锦华一家祭扫志愿军烈士的画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辽宁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现场,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关妮妮讲述的故事《我一定要找到你》,让台下评委悄悄拭泪——一个“固执”的导演,用镜头记录“不该忘却的记忆”,为保家卫国埋骨异乡的烈士后人了却心愿,浓浓的家国情怀直抵人心……

“69年前,有一个小伙子,从丹东告别了祖国,再也没有回来,他留下的音信只有这本日记。日记里,完整地记录了他在朝鲜战场的每一天。

“四年前,三个杭州人,带着这本日记,来到了丹东,他们要渡过鸭绿江,去寻找分别了半个多世纪的父亲。”

……

8月30日,在沈阳,辽宁省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现场,倒数第二个上场的,是预赛第一名的丹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关妮妮,她演讲的题目是《我一定要找到你》。

“六十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了父亲的消息——‘金国坤’,这三个字,就刻在朝鲜安州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

“据抗美援朝纪念馆记录,有183108名中国军人牺牲在朝鲜战场。18万人啊,背后就是18多万个家庭失去了亲人,也正是这18多万人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台上关妮妮动情讲述,台下评委悄悄拭泪。

作为纪录片《朝鲜寻亲》的后期编辑,关妮妮清晰地记得,大家曾无数次地对着镜头数英烈墙上的那些名字,一个、两个,一千个、五千个……因为,她深知,在丹东,在这座被誉为“抗美援朝的英雄城市”里,关于志愿军的记忆,早已浸入每一名丹东人的血脉,融入70岁人民共和国的记忆当中。

她更理解,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时,导演顾德岩坚定甚至“固执”地随团自费前往朝鲜,协助金家人踏上“寻亲之路”。因为,在丹东,在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视野里,他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用镜头为70岁的人民共和国记录这些“不该忘却的记忆”。

在演讲现场,在纪录片《朝鲜寻亲》的画面中,金国坤的家人们终于在朝鲜安州烈士陵园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72岁的儿子金锦华含泪诉说,“亲爱的爸爸,我们一直惦记着您,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亲爱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祖国强大了,祖国没有忘记你们,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未了心愿

“1951年11月11日 晴

今天我照旧地去站内巡查线路和轨道,无意间抬头望见天上的明月。坐在钢轨上,回忆起在家时,孩子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曲时,我不由地哑声失笑,也好像回到了可爱的家庭。正在高兴时,忽然海炮打来,落在我的身边,我连忙俯身躲避,身上落下了许多被炮弹打来的泥土,事后我去察看炮弹坑时,谁知离我坐处只隔两三丈远,真是危险极了,也打断了我的回忆。”

这是纪录片《朝鲜寻亲》中,金国坤的小女儿、67岁的金小华诵读父亲日记的一段动人画面。

父亲奔赴朝鲜战场时,金小华还没有出生。但她从小就知道,父亲给她起的名字叫“争和”,取“争取和平”之意。懂事后,她曾试图改名叫“金达莱”,她觉得这样就可以和父亲靠得更近一些。在她漫长的记忆里,父亲是家中相框里那张帅气英俊的面庞,更是那个活在日记里的真实的“英雄父亲”。

金小华永远忘不了,那年哥哥拿出了几本封面早已陈旧的笔记本,里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哥哥说“这是爸爸的日记”,当成宝贝一样珍藏,还花了很久时间进行修复整理并打印成册。

在金国坤的日记中,他记录头顶上美军飞机扔来的炸弹,记录坑道里煮面做饭的场景,记录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也记录与朝鲜人民的联欢活动。金小华说,“父亲多才多艺,会弹钢琴,还在朝鲜的小学里给孩子们当校外辅导员。”

1953年,获悉父亲牺牲时,大哥金锦华只有5岁。作为烈士的后代,他更多的感受是母亲的不易。1968年,中专毕业后,金锦华被组织分配到兰州工作,直到1973年调回杭州。此时,母亲王爱云才将自己保存多年的丈夫的遗物转交给金锦华,其中就有被视为“传家宝”的金国坤的日记,并向儿子提出要求,“去看看你爸爸”。

为了让母亲了却心愿,金锦华找了很多部门,也托了多方关系,迫于当时的情况,王爱云想去朝鲜“看看丈夫”的心愿始终未了,直至1981年去世。

再后来,金锦华仍在四处打听,但成行概率很小。

几年前,单位组织参观复馆不久的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抗美援朝”篇章中,金锦华听到讲解员念到父亲的名字:

“金国坤(1922-1953)又名培忠,原籍镇海县,移居杭州市。1951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一小队任助理转运员,连续荣获集体三等功、个人三等功及表扬一次,后被提升为转运员,1953年5月6日在安边车站光荣殉职。”

那一刻除了激动,更坚定了金锦华要“寻找父亲”的决心。

鉴于复杂的形势,他想到了浙江大学的留学生院,“去碰碰运气,万一有朝鲜留学生愿意帮忙呢?”

果然,当一名朝鲜留学生听说了金锦华的情况后,立刻答应要利用暑假回国的机会“替他寻找”。不久,这名留学生从朝鲜归来,非常兴奋,他给金锦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也带了一个坏消息。”

原来,为了“替他寻找”,这名留学生从平壤到安州,又从安州寻到“烈士陵园”,“那是一段很偏僻的道路,非常不好走。”金锦华说,这个过程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人民之间那种深厚情谊。

好消息是在陵园的英烈墙上有“金国坤”的名字。坏消息,是曾经在遗物里记录的墓地照片显示,金国坤在安州车站旁的独立墓地,已被改为合葬墓地。

“不管怎样,墓地总算找到了。”金锦华说。

为了能尽快赴朝“寻亲”扫墓,金锦华决定去父亲当年“跨过鸭绿江”的地方试一试。2015年8月,兄妹三人来到丹东,经过多方打听,却被告知目前没有相关路线,无法入朝。那一次,他们只能流着眼泪隔江祭拜。

就在此时,丹东广播电视台的导演顾德岩在一次无意的聊天中,从旅行社的朋友那里听说了“金家”兄妹赴朝“寻亲”的故事。“丹东人有志愿军的情结,更因为媒体人的原因。”顾德岩决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

经过一次次地与外事和民政部门沟通,与丹东的各大旅行社协调,2017年5月,终于传来好消息:朝方同意,专门为金国坤家属开辟一条志愿军亲属扫墓专线。

赴朝寻亲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2017年8月,金锦华及家人一行6人终于跨过了鸭绿江大桥,那座至今依然能清晰看见弹痕残孔的铁架桥。纪录片中,一家人都很兴奋,在行进的中巴车里高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凭借着对新闻的敏锐洞察,顾德岩提前申请了年假,拿起相机准备跟随“朝鲜寻亲”的这一家人,用纪实的视角记录下了在那里可能发生的一幕幕动人故事。

按照金家的要求和朝鲜方面的安排,金锦华提出按照当年金国坤日记中的行进线路,此行除了寻找祭扫自己的父亲,也要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去祭扫能寻找的所有志愿军烈士。

“金家人非常有心。”顾德岩说。

他清楚地记得,金锦华一家不仅从国内带来了祭品和鲜花,当晚在下榻的酒店,一家人用餐巾纸制作白色纸花的画面令人感动。

第二天一大早,在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的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金锦华与家人拉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亲属赴朝代表团”的横幅。这里是朝鲜几十个志愿军烈士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在烈士陵园第三层的墓地里,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

纪录片里,低沉的乐曲中,镜头扫过英烈墙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座坟冢、石碑,以及墓旁的东北黑松。一家人来到碑前,为英烈们献上鲜花,鞠躬致敬。

“尽管我的父亲不在这里,但安息在这里的先烈们都是我们的亲人。凡是能走到的地方,知道的地方,我们都会去看望你们,为你们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金锦华说,“因为,所有的志愿军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

据史料记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不少铁路工人积极报名,奔赴前线,他们大多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序列,成为志愿军铁道兵团的主要力量,直接参与朝鲜铁路各站段的运输和管理工作,与朝鲜铁路工人并肩战斗。

在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援朝铁路职工发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精神,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抢修线路桥梁,抢运兵员弹药,确保通信无阻。及时地把部队和军事物资运到前线,构筑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现代战争中军事运输的奇迹。

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就是为纪念铁路运输战线上光荣牺牲的1156名烈士而修建的,曾在杭州铁路分局工作的金国坤就安葬在这里。

纪录片中,当镜头定格在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钢轨”造型的纪念碑上时,金锦华早已情不自禁。“爸爸,我们终于找到你了。我和家人一直都很惦记你,妈妈临终前还在努力要到朝鲜来找到你。”

摆上祭品、燃上香烛,60多年过去了,金锦华一家终于可以用中国人最传统的祭扫方式告慰先父。

洒上一壶西湖水,培上一把家乡土。雨越下越大,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打在撑开的雨伞上,发出砰砰的响声,和着泪水、伴着诉说,一旁默默记录的顾德岩只记得自己如鲠在喉,镜头下的一幕幕,早已被自己的泪水淹没。

英雄情结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伴随着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的悠扬乐曲,一本早已泛黄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画册》在纪录片里被一页页翻开,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在1958年10月编辑出版的。在这本画册中,详细记录了桧仓、云山、价川、长津湖、开城、上甘岭、金城等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顾德岩说,抗美援朝时期,父亲作为志愿军战士曾深入朝鲜敌后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同为志愿军的母亲始终坚守在丹东的抗美援朝一线。

作为志愿军的后代,有“抗美援朝情结”的顾德岩,拍了许多与志愿军有关的电视片。一来二去中,除了记录了不少志愿军老兵,更结识了不少业内同好。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黄宝善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曾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过战地记者,参与拍摄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救死扶伤的英雄》,故事片《长空比翼》等多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老人,曾两次进入朝鲜战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更目睹了战友为保护摄影机被美军轰炸机袭击牺牲的全过程。当他得知顾德岩正在拍摄的纪录片时,立刻无偿为他提供了《钢铁运输线》中无比珍贵的历史镜头。

敌机的轰炸、飞驰的火车、抢修的桥梁……大量的史实镜头,以及金国坤写了近三年的“战地日记”……当史料越来越丰富时,即便是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金家人的故事”仍像一个待完成的使命,让顾德岩牵挂着。

一名新闻记者的英雄情结,便成了一个媒体团队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年初春,顾德岩与丹东广播电视台社教文艺部主任李杰同往广州采访。归途,两人与金锦华取得联系,他们想补拍出《朝鲜寻亲》的完整故事。

于是,三人在杭州找到了当年与金国坤一起前往朝鲜战场的战友、91岁的胡有庭。

“因为安边离海岸蛮近的,离海边二三十海里的地方就是美国军卡,白天不能动,一动美军就知道了,都是晚上行动。老金就是在晚上照明时牺牲的。”纪录片中,满头白发的胡有庭讲述了金国坤的牺牲过程。

作为安边车站的转运员,金国坤负责向每一趟经过的列车发出通过的安全信号。那个夜晚,为了不被美军发现,当听到列车声音时,他像往常一样将藏在棉大衣里的手持信号灯取出,向迎面而来的列车发出安全通过的信号。然而,那一刻,巨大的气流将金国坤飞扬的大衣一角带进了疾驰的车轮……

“他穿了一件棉大衣,纽扣不牢,车速快,把他的棉大衣给带过去了。”老人用干枯的大手抹了一把眼泪,声音嘶哑地讲完,“听到消息后我们大家都蛮悲伤的。”接着,老人摇了摇头,便陷入久久的沉默,双唇不停地不停地颤抖,仿佛仍有更多的话语要去诉说。

纪录片中,一张印有“中国铁路工会杭州乘务室支会第三次支朝同志留影”的老照片,是1951年金国坤、胡有庭等7人换下制服,穿上军装,奔赴朝鲜前的一张合影,左一的胡有庭稚气未脱,在他身后,左二的金国坤英俊潇洒。

1953年,金国坤牺牲时只有31岁。

“这是大同江的水、这是爸爸墓地的泥土,妈妈,你终于和爸爸在一起了。”画面中,在那个微寒的春天,金小华和哥嫂一起来到杭州龙井村的狮峰山,来到母亲王爱云的墓前,同样洒上一壶水,再培上一把土,兄妹们终于帮母亲了结了心愿。

踏遍青山

“看着这些画面,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也是一位志愿军老兵。爷爷总是跟我念叨着,就剩我了,就剩我了,爷爷说,他是踏着战友的血迹回来的。

“我曾经采访过丹东的一个朝鲜族村,当年整个村子里的男人都去参加抗美援朝,无一人生还。

“我记得我还采访过叫援朝的爷爷,也采访过叫抗美的奶奶。

“……”

在那场“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演讲比赛中,关妮妮的讲述感动了全场的观众,最终以最高分获得第一名。

她告诉大家,“我们拍摄的《朝鲜寻亲》是一部永远没有结尾的电视片,因为金家兄妹的寻找还在继续,从朝鲜回来以后,他们已经为五位志愿军烈士亲属找到了亲人。”

作为国内媒体近些年第一次完整地拍摄朝鲜境内志愿军烈士陵园的纪录片,《朝鲜寻亲》的寻找也并未结束。顾德岩说,“我们把去过的每一处烈士陵园,所有的志愿军烈士名单都拍摄下来了,作为寻亲线索提供给烈士的亲属们。”

采访中得知,我国每年都会拨专款,派专人,维护朝鲜境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顾德岩说,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告慰烈士们,“虽然你们身处异国,但是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如今,丹东的记者团队,已经联合各大媒体,为100多名志愿军烈士找到了亲人。

在顾德岩看来,不懈地寻找,是丹东媒体人的情怀,更是一份使命和担当,“因为,在丹东,每一个人都跟志愿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刚刚,李杰和顾德岩还在回味此前的采访,下一步的拍摄计划正在草拟。“这又是一个丹东英雄家庭的故事,他的爸爸是战斗英雄,母亲原来是韩国国籍后加入中国籍的女英雄,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去。”

如今,金锦华也很忙,除了准备再去朝鲜为父亲、为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祭扫,也忙着为更多的烈士亲属们寻找。“开始觉得蛮容易的,后来发现困难重重。有时候因为一个名字的偏旁、笔画就要寻找很久。”金锦华说,“虽然父亲离我们而去,但他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在演讲比赛的舞台上,关妮妮最后讲道,“我们和我们后来的人,将继续寻找。我一定要找到你,踏遍青山找到为国捐躯的那累累忠骨,找到亲人和共和国70年的英雄记忆,也找到新闻人践行使命的那份初心。”记者于力、强晓玲

相关问答

【我国有哪些边境口岸?分别位于哪个省(自治区)?】作业帮

[回答]中国主要边境城市东北边境城市陆海疆城——东港市最大边境城市——丹东市边陲古城——集安市立体资源宝库——白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临江市...

吉水在那啊?

吉水概览吉水县位于江西腹地、吉安市东北部。西南与青原区、吉安县接壤,北和峡江毗邻,东同永丰交界。赣江纵流北去,把吉水划分为水东、水西两大部分。吉水自隋...

中国哪些城市与别的国家相邻?

中国的陆上边境线绵延2.1万公里,与境外15个国家接壤,沿线串珠般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镇。那么中国边境城市有哪些呢?中国有多少个边境城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请教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的历史沿革

三国吴置吉阳县,南唐置吉水县,因境内吉水得名。另据《太平寰宇记》:“吉永水在县东北十里,源出永安乡,北会于赣水。”1979年,白水公社并入白水垦...

公元七一六年朝鲜半岛是什么王朝?

是高句丽王朝高句(gōu)丽(lí),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

新罗是哪个国家?

新罗(韩语:신라,英语: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其母体为三韩之中的辰韩,首都位于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起初为朝...新罗(...

新罗属于哪个洲?

亚洲。新罗(韩语:신라,英语: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其母体为三韩之中的辰韩,首都位于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亚洲。...

韩国是明代“天子守国门”的翻版吗?

这个事儿轻易不愿意改,我认为也有一个哪边是正统的想法在里面。停火线在38线其中也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认为如果朝鲜战争美国有余力肯定希望把线往前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