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案例

田阳哪里可以学习家电维修 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田阳县新立村:奋斗成就山村巨变

小编 2024-11-25 维修案例 23 0

滇桂黔石漠化区·广西田阳县新立村:奋斗成就山村巨变

图为首届新立(共联)休闲农业旅游节开幕现场。资料图

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党的富民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立村会有很大变化!——习近平

更央山下,右江河畔,一个美丽如画的壮乡山村掩映在绿树鲜花中。

“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党的富民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立村会有很大变化!”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0年5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新立村考察,临别时对他说的这几句话。

牢记着习近平同志的嘱托,罗朝阳给全村村民立下一个承诺:“如果不把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承诺字字铿锵、落地有声,新立村干部群众拉开了拔穷根、蹚新路的序幕。

九年时间过去了,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已变成了现实——彼时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旧瓦房、黄泥路,如今是楼房栋栋、道路畅通;过去的荒山野地,化身为沃野良田瓜果飘香;以前石旮旯里刨食,一亩玉米收不上300斤,现在多种产业兴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正如同“新立村”这个名字一样,乡亲们住上了新家园、过上了新生活、呈现出新面貌,脱贫致富、思变求新,新立村演绎了一曲新时代山村巨变的奋斗之歌。

九分石头一分土,日子过得实在苦

广西素以峰奇山秀闻名天下,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广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立村就是处于大石山区和河谷交界的典型山村。

上世纪70年代,新立人跟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硬是靠肩挑手挖,开出3000多亩坡耕地。但因土地贫瘠,灌溉设施落后,种植品种单一,开地后建的共联屯,一出生便成了田阳县有名的落后屯,这一点从共联屯博物馆的老照片上还可以一窥其貌。2010年5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新立村时,这里仍是路难走、水难找、经济难发展的特困村,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

提起九年前习近平同志来家里的情景,共联屯村民马正规仍历历在目:“总书记到我家后,一一看过米仓里的米多不多、沼气炉的火旺不旺,井里用水方不方便……问家里有几口人、粮食够不够吃、领到了什么补贴、生活有什么困难、以后怎么发展,问得很仔细。”马正规告诉记者,那时候吃水每天都要从井里往上抬,费劲不说,水也不卫生。电也不够用,有时候连着一星期都没有电。地里没有灌溉设施,用水全靠望天,只能种几亩甘蔗,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多元,这几乎是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

相比而言,散落在周围大山里的11个村屯的村民生活条件更是恶劣。“九分石头一分土”,生动地概括了山里的地形地貌。当地村民向记者回忆说,山里住的都是底下养牲畜、中间住人、顶上放粮食的房子,当地人戏称是集“畜牧局”“人事局”“粮食局”于一体的“三局楼”,漏雨又漏风。山上用水靠水洼或水柜里集存的雨水,别说种地,喝水都成问题。因为地少石多且易涝易旱,山地只能种玉米,一亩能收个二三百斤,遇到干旱口粮都不够。山里道路坑洼曲折,有的地方骑摩托车都上不去,外出务工、上学、就医都是困难重重。

“下趟山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山里打电话都没有信号,就是有活儿也联系不到人。孩子找对象也难找,没人愿意来!”提起以前的艰苦生活,57岁的村民邓爱莲记忆犹新。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2010年开始,新立村在上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从基础设施入手,修路、通电、引水、改地、建房,党员带头、全村动员,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干劲,开始了用双手改变生活的奋斗历程。

“不把群众带出大山,我们就集体辞职”

对于大山里的11个自然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

2013年起,作为村里的“领头羊”,罗朝阳马不停蹄地到大山里各个村屯走访调研。“从一个屯到另一个屯要走几个小时,想走遍11个屯,三天三夜都走不完。”罗朝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尤为难忘的场景——当时走到一个屯,方圆几公里只有一个老人住在那里,儿子和媳妇在外打工,孙子在寄宿学校,她已经有3个月没有见到家人,孤孤单单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有一只猫陪在身边。这一幕让罗朝阳心酸不已,他塞给老人40块钱,直到走后才想到,就算给老人钱,老人也没地方花,因为要走出屯买东西,往返至少要走4个小时山路。

在对全村摸底走访完后,罗朝阳带领一班人对全村村民立下承诺——“如果不把11个屯的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没有项目资金支持,先干起来再说。罗朝阳组织党员骨干成立“新村建设管委会”,走村入户动员群众、筹措资金、规划土地、制定方案,易地搬迁安置项目火热开工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对口帮扶百色的广州市政协前来考察项目,看到新立村这份干事的热情,很受感动,主动拿出500万元支持易地扶贫新村工程建设,“广新家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有危房改造补助,还有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大部分群众都能筹措起建房资金,最终还有13户贫困群众经济困难确实搬不起。“不让一户留在山里面!”罗朝阳和村“两委”班子决定,这13户困难群众建房资金由政府来兜底。不爱求人的罗朝阳开始去找领导、找朋友、找县里部门,想各种办法寻求支持,几吨沙子、几吨水泥地“化缘”,最终11个屯的158户群众一户不落地搬出大山、住进了新家园,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9年间,全村先后修建了20多条通村水泥路、生产路,总长度达60多公里。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房屋修葺一新,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接下来,公共服务中心、篮球场、绿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新立村终于脱胎换骨。

如今的新立村,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家用电器样样不缺,出门路路畅通,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既能享受田园之美,又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在村里孩子就可以上幼儿园、小学,新家园让邓爱莲们过上了之前不敢想的好日子,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要安居更要乐业,老百姓好日子才长远

一场大雨过后,马正规和妻子抓紧在地里忙碌。“刚卖完小西红柿,趁着雨停赶紧补种上冬瓜苗。”马正规告诉记者,现在他的6亩多地都种上了蔬菜,西红柿收完就接着种冬瓜和豆角。灌溉管道和机耕路都直接通到地里,不仅浇水不是问题,销路也不用愁,收菜时开着三轮车直接到地头,送到田阳县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很快就会被菜商收走,融入到“南菜北运”大军中。菜价好的时候一年能得六七万元,这让马正规干得很带劲。

罗朝阳告诉记者,不仅要改善大家的生活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要让老百姓有钱赚、能致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经过深思熟虑,新立村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

都是丘陵荒地怎么办?那就开荒把坡地变耕地!缺水怎么办?把管道铺进地里,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种植效益低怎么办?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改种甘蔗、玉米为种经济效益高的小西红柿和秋冬菜。

几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新立村群众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引进6家农业公司流转全村70%的耕地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2200亩芒果、2300亩香蕉、1100亩秋冬菜、500亩火龙果,高效农业让这方土地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产业的有力带动,让群众的收入节节升高。

另一方面,对于从大山里搬迁下来的贫困村民,如何让他们既搬得出,又能稳得住、能致富?就业成了见效最快的脱贫手段。

2014年,原来居住在新立村陇棒屯的黄忠军从山里举家搬迁到“广新家园”,之后靠着瓦工手艺到县城一带帮人建房子。“在山里一年也就收入两三千元,山外找工作容易,挣钱多。”黄忠军说,现在他和妻子经常到县城建筑工地去做工,一天下来,夫妻俩可以有近300元的收入。早在2016年,他家就摘掉了贫困帽。

离“广新家园”半个多小时车程就是田阳县城,搬迁出来的群众,愿意打工的,周边的产业园可以提供岗位,村里的农业基地一年四季也需要大量人工,一辆摩托车、一顶草帽、一把柴刀,在村里的公路边等着,就有活儿干。

“进可攻,退可守。”由于是整屯搬迁,又建设了产业路,流转原来村屯的土地后也可以发展产业。交通便利了,骑上摩托车,回老家也不过十几分钟。村民黄彩燕搬迁出来后,又回到原来的陇沓屯办起了家庭农场,养了十几头牛、100多只羊、1000多只土鸡,外加4箱蜜蜂。“这里的土地养一个屯不行,养我们一家足够。”黄彩燕说,山里林草丰富,空气好,养的牛羊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天,她在安置地和农场间早出晚归,靠着勤劳和汗水告别了贫苦的生活。

还有些村民返回屯里,承包村民原来的坡地,修建了引水设施,种上了蜜柚、沃柑等特色水果,昔日的玉米地变成了“花果山”。空闲时候,他们还到附近打工,进一步增加收入。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振兴产业和促进就业奏响了新立村脱贫致富的“二重奏”,让村民实现了当下脱得贫、长期能致富。如今,新立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万元,正朝着实现小康的目标昂首迈进。

日子红火了,还要记得住乡愁

盛夏时节走进新立村共联屯,但见远处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村口一棵古老的榕树亭亭如盖,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花果,鸟鸣花香、满目清新,一番诗意田园的景象尽现眼前。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不仅让村民乐享其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从2011年开始,新立村就举办了“醉美乡村”文化旅游节、西红柿文化节等活动,赏万亩生态小番茄、游绿色休闲新农村、登古寺古庙莲花山,乡村旅游渐成气候。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的“醉美农庄”等农家乐就游客如织,在青山碧水间游泳、钓鱼、打球、避暑,再尝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让游客惬意释然,乐而忘返。

不光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农家课堂”“党员中心户”等培训载体,新立村定期开展种养科技培训,提高群众致富能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中心组建农民文艺队、山歌队、篮球队等,文艺表演、体育竞技、趣味比赛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村里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做好村屯保洁,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在全村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群众崇尚文明新风逐渐养成。

在新立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好的带头人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党组织也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和战斗堡垒作用。“老百姓的事情党组织领着干,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新立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管委会作用,并建立屯级管委会村民自治组织,借鉴“四议两公开”的做法,不管是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还是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村级事务都是“大家议、大家做、大家管”,让群众积极参与屯级事务管理和产业发展。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群众机制,先后推行了“农事村办”服务机制、“屯事联理”民主机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群众质量,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新立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生态村”“自治区绿色村屯”,新立村共联屯还被评为“自治区最美自然屯”。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罗朝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新立村5年来的变化。总书记高兴地说:“希望下一个5年,你们村和整个百色地区能够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一定不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罗朝阳表示,新立村接下来将充分利用周边驮烈河、莲花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群众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引进的“梦里壮乡”旅游项目正有序推进,旅游接待中心已投入使用,户外环山赛道40余公里完成硬化,“碧水田园”等项目不断拓展建设。

“到2020年,大家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罗朝阳说,希望总书记能再来新立村,亲眼看看这里的大变化。

田阳279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助力脱贫攻坚

近日,大学生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到田阳县开展乡情民情调研、爱心义诊、文化下乡、留守儿童关爱、助学助医、家电维修等活动,截至目前,共有广西财经学院、西南大学、暨南大学等8所高校、右江民族医学院红十字会服务队等11支服务队、279名大学生到田阳10个乡镇开展活动、服务40多场次,为该县脱贫攻坚加油添力。

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专业知识过硬、志愿精神突出的优秀青年,参与活动的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学生文倩,在基层挂职锻炼时表示,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既为民服务又锻炼了自己,为以后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指引前进的方向。

据悉,团田阳县委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作用,利用高校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资源,不断扩大精准扶贫政策宣传覆盖面,确保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助力该县脱贫攻坚战。(通讯员 李道芝)

相关问答

在座的朋友,帮忙回一下, 田阳县 有名气的电工证培训咨询,电...

[回答]炉证,安全员证等等,只对地方各类小电厂有用,这类小电厂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安全培训不到位,所以劳动部门对它们实行培训和持证上岗是...电工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