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代码

日客则家电维修店 西藏新春走基层:“卡赛”里的幸福年味

小编 2024-11-24 故障代码 23 0

西藏新春走基层:“卡赛”里的幸福年味

在龙增老阿妈的“卡赛”作坊里架着十几口大锅制作“卡赛”,场面十分红火。次旺 摄

日前,记者在拉萨林廓北路采访时,被一股浓浓的奶香味牵引,来到一个门面房发现,这里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随着轰鸣的马达声,擀面机源源不断地“吐”出平整的面皮,几位藏族妇女一边哼着民歌,一边灵活地把面皮塑造成各种形状,放进锅里炸,炸出来的“卡赛”有的好像盘香,有的形如海螺。

她们正在制作的“卡赛”,是藏族群众过年时必不可少的藏式酥饼。“卡赛”以面粉、酥油为主要原料,做工精致,其间以红色、绿色等不同颜色来点缀,并撒上一层细细的糖粉,看着喜人,吃着香脆,寓意着吉祥富足。

这间“卡赛”作坊主人是65岁的龙增老阿妈,就在这间作坊旁边,她还租了一间门面房专门用来销售。

老阿妈告诉记者,她的店每天可以生产400多斤“卡赛”,就这样还常常供不应求。她还说,这附近卖“卡赛”的店生意都不错。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条不足百米的路段,销售“卡赛”的店铺不下10家,俨然已经形成气候。藏历新年前一个月,“卡赛”的需求量最大。眼前,前来选购“卡赛”的人络绎不绝。龙增告诉记者,千万别小看了这档季节性生意,她去年卖“卡赛”的纯收入就达到了7万元。这位经营“卡赛”生意17年的“老拉萨”的秘诀是:精选材料、遵循传统、依靠经验。龙增说:“现场制作,顾客看着放心、吃着放心,我们一直沿用这种做法。”

据了解,这些店里的伙计大多来自各地农牧区,藏历新年前的这个月,他们就来拉萨制作“卡赛”赚取收入。其中从山南地区洛扎县过来的强巴对记者说:“平时我都在家种田,这个月正好农闲,就出来赚点外快,阿妈给我们每人2000块钱工资,还包吃包住。”

几天后,这些伙计们将带着自己制作的“卡赛”和购买的年货,赶回家过年。全家团聚、祥和丰足的新年马上就要到来,难怪伙计们在制作“卡赛”时热情似火、歌声不断。(王立)

扎西的父亲靠骑马、骑自行车做了36年的乡村邮递员,23岁的他又骑着摩托车做了7年的乡村邮递员,一条条山路丈量了他的酸甜苦辣,一个个从他手中接过邮件的乡亲记住了他的名字。且听——乡邮员扎西的故事

这是乡村邮递员扎西正在给扎西岗村的乡亲们投递藏文版《西藏日报》,他的邮车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大家的欢迎。高玉洁 王立摄

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和扎西岗乡,只要远远看到“邮政绿”的摩托车顺着山路开过来,人们就知道,这是扎西岗村的扎西来了!

是的,扎西来了,带着报刊杂志,带着饱含亲人问候和祝福的邮件,带着他那招牌式的笑容,一个人,往返在县城和日多、扎西岗两个乡的10个行政村、8座寺庙、2个学校、3个教学点之间。他的足迹踏遍两个乡2050平方公里的乡村、牧场,他的笑脸深深印在5千多名农牧民乡亲的心里。

作为一名80后,村里的不少同龄人都会选择上学或外出打工,但扎西却“子承父业”当起了乡村邮递员。7年来,他的寂寞在路上,快乐在心里。扎西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父亲刚当乡村邮递员的时候都是靠骑马,后来开始骑自行车,骑报废了6辆自行车,最后骑不动了。我刚好在上高中,家境也不是很好,就接班干了起来,到现在已经骑报废了两辆摩托车,比我父亲那时候条件好太多了!”

虽然扎西说现在条件已经“好太多”了,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一名乡村邮递员,他其实承受了许多同龄人都难以想象的困难:他每周要两次到县城取邮件到负责的两个乡派送,距离最远的村光一个往返就是224公里;崎岖的山路荆棘密布、遍地沙石,摩托车常常不分时间地点地爆胎,每次他都要想尽各种办法,手推人抬把摩托车弄到县城去维修,有时候一个月就有五六次;有时需要投递的信地址不详细,加上各村重名的人特别多,冬夏牧场的住所又不固定,他需要到处打听收信人,投递一封家信甚至要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在两个乡投递还要在日多乡邮政所收寄邮件,因为这个邮政所只有他一名员工,忙起来就是个“居无定所”的人,有时住在扎西岗村的父母家里,有时住在日多乡邮政所,虽相距不远但也有诸多不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他一个月连一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这使他在面对喜欢的女孩时难有自信……

“小时候我就讨厌爸爸为了送邮件顾不上我们,所以刚开始干这个我也烦,几次都不想干了!”扎西这么说。记者也在奇怪,远离都市的繁华,也没有金钱与爱情,这份不挣钱的工作,他怎么坚持干下来的呢?没想到,扎西一句话就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问。“有几次,我投递的是在内地读书的孩子寄来的信,我感觉他们的父母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工作了!”说到这里,扎西的脸上又漾起了笑容。

熟悉的山路上,扎西也曾经编织过他美好的梦想:“我就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孩子,和我一起继续这份乡村邮递员的工作。”

说完,他发动摩托车,又匆忙地驶上崎岖的山路,在春天的风沙中继续投递邮件。(高玉洁 王立)

唐地村:响当当的旅游村

最近,从拉萨方向驶进林芝,在八一镇入口处设立的一块标牌格外引人注目——“错木及日湖由此去”。林芝地区又多了一处旅游景点,记者不禁想去探个究竟。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前行几分钟,就到了错木及日湖入口处——林芝县八一镇唐地村。记者看到,村民房子盖得很漂亮,都是藏式“小洋楼”。唐地村村委会主任次旺家的房子盖得更漂亮,在三层“小洋楼”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房屋内,雕龙画凤,五彩斑斓。仅客厅就有两个,一个是藏式客厅,里面摆满了用核桃木制作的藏式家具;一个是汉式客厅,冰箱、液晶电视、洗衣机、音响等现代家电应有尽有,可谓阔气。“房子是去年花了105万元修的,有537平米,做家庭旅馆没问题吧?”阿旺问记者。

当记者想了解整个村的情况时,次旺很自豪地介绍说,这几年,唐地村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搞运输、搞特色种植养殖,经济收入节节攀高。2011年,唐地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0100元,现金收入7590元,跨入了林芝地区万元村行列。2011年,次旺自己家就养了100多头藏香猪和300多只藏鸡,收入达到7万元左右。次旺告诉记者:“我可不是村里的首富,首富可是罗布家,自己办了厂,又搞野生天麻人工种植,一年至少有十几万元的收入,那可算是真富。你看村里最好的房子也是他盖的,花了150多万哦。”

记者通过与次旺的进一步聊天得知,根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去年,该村与颠峰旅游公司协商一道开发错木及日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让该村群众吃上“旅游饭”。“今年,我们村准备办家庭旅馆,现在已经有15家报名了,过了藏历新年,我们就组织他们出去参观学习。同时,我们还准备建旅游摊位,向游客推销当地土特产……”次旺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起了村里今年的发展思路。

唐地村只是林芝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1年,林芝地区共有40个行政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与2010年相比,增加15个万元村。记者坚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林芝地区将会出现更多的万元户和更多的万元村。(段敏)

为民贯通幸福路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老百姓想要生活得舒适,首先要把道路建设好。”行走在刚刚验收的平安小区平整洁净的街道上,看着眼前一排笔挺的路灯,山南地区住建局党组书记边巴告诉记者。

但是,去年年初可不是这番光景。

平安小区的居民小崔说,“去年年初这条路还是土路,坑坑洼洼很不平整。平日里走上去都是灰尘满天,一下雨可不得了,路面积水,一脚下去全是泥。”

这种情况在山南地区泽当镇城区并不少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城区部分次干道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山南地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2011年,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在地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山南地区实施了泽当镇平安路等8条城区道路及湖北大道人行道改造工程,城区道路路网建设逐步完善,为城市交通、居民出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谈起家门口新建的路,小崔满脸喜悦地说:“再也不用担心出门一身土了,通了路灯晚上出行更方便了,这真是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据了解,平安路工程于2011年8月3日开工,设计内容包括:车行道普通混凝土路面、人行道火烧板、花岗岩路缘石及人行道侧石、给水排水设施、人行道树池、交通标志标线及照明路灯工程。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12月29日,该路正式通过验收。

除了平安路,规划经一路、格巴巷(洛追路)、新加娘达喀桑路、江嘎小区道路、规划经二路、香曲东路北延段道路、苹果园康桑路以及湖北大道人行道改造工程也陆续完成验收。

“百姓的期盼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百姓的笑脸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这8条路的建成,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山南地区住建局局长吴凯建告诉记者,“2012年,山南地区将投入2236.34万元,实施乃东县东、西居民区改造道路及纬一路城区道路等9项道路建设工程,使泽当镇城市基础设施路网建设更加合理。”(万李代玲)

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 仁布酥油花在拉萨“绽放”

藏历新年将至,酥油花成为节日的必备物品。漫步八廓街,满是造型精美、色泽艳丽的酥油花,为拉萨增添了不少喜庆色彩。

日喀则仁布县的酥油花以精美著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注册了我区第一个酥油花商标,“康阿彭巴酥油花”。目前在拉萨市场的酥油花,有40%来自仁布。

今年42岁的次仁来自“酥油花之乡”——仁布县康雄乡帕加村。“因为酥油花的销售季很短,为了赶上拉萨的藏历新年市场,以前我们得早早赶到拉萨租房,准备酥油、浸泡、搓洗,制作出酥油花后还得自己提着箱子走街串巷叫卖。”次仁说,“今年自治区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把我们集中起来送到拉萨,免费提供食宿,还在八廓街帮我们争取到了5个摊位。现在,我只需要专心制作酥油花,等着节前大赚一笔了。”

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副厅长、驻村工作队总领队孔原说,酥油花制作是仁布县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年藏历新年前都会有近四百名群众前往拉萨销售酥油花。工作队得知后,联合当地党委、政府举办了第二届酥油花文化艺术节,并将49名获得奖项的酥油花工匠请到拉萨,帮助他们宣传、销售,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争取把康雄乡“康阿彭巴酥油花”品牌打出去,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还将成立酥油花制作工艺农村合作社,加大对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形成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实现由小规模生产迈上企业化的发展之路。我们驻村工作队还计划破除酥油花制品只在节日里使用的传统限制,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研发创新,把酥油花运用到饮食、装饰等方面,将其打造成富有西藏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记者玉珍)

便民警务站真便民——山南地区临时便民警务站见闻

“警察同志,雅砻大药房怎么走啊?”

“就在马路对面,您过了马路朝我手指的地方直走,看到了吗?就在那儿。”

“我这人上了年纪记性就不好,在这附近转了半天就是没有找到药店。这便民警务站真是便民啊!”拉珍大妈拉着记者说道。

“这么冷的天,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人民服务。春节、藏历新年期间还要值班,他们挺辛苦的。”

说话间,德吉小区临时便民警务站的负责人、山南地区公安处治安支队支队长普琼介绍:“我们这是临时便民警务站,旁边在建的才是以后正规的便民警务站。本着维稳便民的宗旨,我们在春节大年初三的时候采取了搭建临时帐篷和租借周围商品房的形式,建起了临时便民警务站,并抽调警力进驻。自进驻至今,已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很受群众欢迎。”

当记者走进这临时便民警务站时,映入眼帘的是“五条禁令”、“民警信息一览表”,“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标语和挂着的十多个信息登记本。

“现在,我们已有18种登记本,以后还将达到20多种,力求详细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情况,为人民安居乐业尽一份力,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 普琼队长说。

“我们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记者同志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普琼队长问起记者来。

原来,在对辖区情况摸底和签订各种责任书的同时,临时便民警务站的民警们也向广大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以达到更好地为民服务、真正便民的目的。

“警务站建在门口,我们心里安稳多了。平时有个什么事,找他们就可以了。”在警务站旁边经营餐馆的罗先生说。(代玲)

扶贫大棚里的幸福笑容

春节过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多布杰就起床了。微弱的晨光中,他呵了口气,搓搓手,骑着三轮车,来到自家的蔬菜大棚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大棚就在离家500米远的地方。4个蔬菜大棚,是多布杰一家人的幸福来源,更是他们的希望与未来。

多布杰提着菜筐,走进大棚,熟练地摘菜,抖一抖泥土,然后放进菜筐。多布杰告诉记者:“冬天大棚内一般就种植比较容易成活的白菜、萝卜等,夏天种植的品种就多了。这4个大棚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是党和政府送给我们的温暖!”

2005年,定日县协格尔镇被划为自治区首批整乡推进扶贫试点乡镇,一大批贫困线下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多布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多布杰年轻的时候在林芝当过兵,脑子灵活,思路开阔。家中7口人,上有年迈的老母亲,下有一子三女。在种植大棚蔬菜之前,全家人生活比较拮据,全靠多布杰和妻子精打细算勉强度日。

2005年,多布杰一家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在自治区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多布杰建起了蔬菜大棚,乡里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辅导,让好学的他很快就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由于菜种得好,许多餐馆都订他的菜,还有不少乡亲上门讨教种植技术。更让多布杰欣喜的是,托好政策的福,小女儿也顺利就业,在县医院做了护士。

忙完一天的活计,一家人就围坐在炉子旁,吃饭、聊天、烤火,不亦乐乎。精明的多布杰又开始盘算:每个蔬菜大棚一年纯收入近4000元,4个大概就是1.5万元,等开了春就把房子好好整修整修……

好政策为广袤的农牧区注入了无限活力,我们相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像多布杰一样,走上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陈志强)

谢通门县彭冲村,离县城130公里,是典型的偏远乡村。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且看——贫困村的大变化

出日喀则市区,有西藏银监局驻村工作队和乡里的同志做向导,没有了路况不熟的顾虑,裹身的寒气也随之散去。

沿着蜿蜒的塘河,汽车在河谷里一路疾驶。随着朝阳的升起,透过车窗,半山腰上的如刀痕般的条条乡村小道变得清晰起来,沿河农家的炊烟已从屋顶袅袅升起,沿途一排排新修的民居小楼,外出觅食的牛羊时而从眼前闪过……大山深处一派生机。

到达海拔4800米的彭冲村时,已快11点。进入村委会大院,西藏银监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新民和乡长索朗普赤一边介绍村委会“两委”班子,一边热情地做起了翻译。

索朗普赤说,彭冲村依山傍水,地处塘河上游,离县城130公里。目前有123户农牧民家庭、664人,是达那普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过去,由于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农业耕作水平低,吃的粮食基本上靠政府救助,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

近两年来,在定点扶贫单位——西藏银监局的技术、资金扶持下,村里变化非常大。到2010年底,全村贫困户仅剩32户,大部分群众依靠手工技艺、养殖业、做生意顺利脱贫,年人均收入达到2784元。

“人穷志不穷。”说到村里的发展起步,最先行动起来的就是村“两委”班子。

“种植业空间小,有草场,可发展养殖业;没有启动资金,有国家扶贫款支持;没有技术,可参加县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如今,好几位贫困户已是乡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做为村长、致富带头人,看到村庄的变化,索朗扎西喜在心头。

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致富领头人边巴多吉,刚从县城拉货回来,赶到了村委会大院。

42岁的边巴多吉,成熟中透露着几分精明,虽然额头上刻下了长年奔忙的痕迹,但掩盖不住已过上好日子的满足感。

“2009年,我从政府拿到扶贫贷款后,开始养殖白绒山羊,现在家里有近80头羊。如今,不仅还了贷款,银行卡里还有了存款。当初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一家人现在可能还在吃救助呢。”边巴多吉告诉记者,养殖业收入不错,羊绒、羊肉、羊奶都能卖到好价钱,一只羊现在价格在500元左右,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

富起来的边巴多吉,不仅盖了新房,购了家电,还添了摩托车。了解到自治区就业好政策,还把儿子送到县里上学去了。

“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一直很兴奋,希望通过工作队,再申请部分贷款,争取今年把山羊繁育项目搞起来,这样可以带领一两户村民一起搞养殖业。”说到下一步的打算,边巴多吉充满期待。

陈新民介绍,彭冲村要发展,可挖掘的空间很大。工作队通过挨户走访调研,对加快彭冲村经济发展已有了谋划,除了全力壮大养殖业,种植业也将形成一定规模,对村里待业青年将实施统一技能培训;同时,今年将把邻村拉嘎村传承千年的鞣皮技术引入到彭冲村。

“鞣皮成品是做真皮服装的主要原料,目前在藏北市场上很受欢迎,利润很诱人,如果加以利用,村里的创收渠道将更加广阔。”陈新民说。

告别目送我们离开的乡亲们,走过一幢幢新盖的民居,踩着新修的沙石小路,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小村庄,也深信,下回再见时,群众的生活会更上一层楼。(卢有均李成业 陈志强)

八零后“猪倌”致富记

时钟指向8时,高原的天色依然朦胧。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村民旦真和刚结婚两个月的媳妇扎桑开着自家的小货车来到他们的养猪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旦真和妻子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烧上几锅水供猪群“饮用”。大概到了11点,旦真开车到县城购买猪饲料。

“冬天太冷了,给猪喝的水必须是温水,猪喝了冷水会生病的。现在,我们的养猪场共养殖了70多头猪。每头猪长到270—280斤就出栏了,夏天的时候4个半月就可以出栏,冬天则需要5个半月的时间。养猪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里面学问可多了。”在养猪场,旦真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养猪故事。

旦真今年25岁,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长期生病在家,再加上还有一个念书的妹妹,家庭支出较大,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退伍后的旦真先是被安排到县邮政局当上了一名保安,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期间,旦真结识了一些养殖户。“我发现常来局里存钱的人中有一些县里的养殖户,其中一个叫顾世双的,让我萌生了转行搞养殖的念头。”“顾世双是堆龙德庆县玉泉养殖场的老板,当初,他揣着2000元从老家来到拉萨创业,搞养殖,生活慢慢富裕了。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就想,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啊,我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这就是旦真搞养殖的最初想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性格火急火燎的旦真并没有说干就干,而是“蛰伏”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不是骑车到附近的养殖场向养殖户虚心取经,就是回到家中扎进一堆养殖的书籍中。“我没有一点经验,必须把功课备足啊。准备阶段,我一方面实地参观学经验,一方面让以前的战友从内地收集了很多养猪方面的书籍寄给我,先了解饲养、防疫、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旦真的有备无患,为他后来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2009年,旦真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试着养了4头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他购买了20头仔猪,并得到了政府2万元的扶持资金。“自己的养猪事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当我计划扩大养殖规模的时候,觉得在村子里养猪不卫生、不环保,于是2011年,我投资30多万元在村子附近修建了400多平米的养猪场,县组织、民政、农牧等部门为我解决了18万元的扶持资金。”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旦真的收入逐年增加。2011年,他共向西藏天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生猪50头,获得收入12.5万元,纯收入7万元。

说起自己生活的改变,旦真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知足。

“新的一年有什么计划呢?”记者问道。

“新一年的计划可多了。首先要和羊达乡的8户养殖户成立养殖合作社,以后我们就会在资金、土地、政策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还计划壮大养殖规模,力争达到150头,同时接收1到2名贫困群众到养殖场工作。”

如今,正当青春的旦真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离开旦真的养猪场,他热情自信的笑脸还印在我们的心中。他的那份青春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信心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旦真,加油!(裴聪 见习记者 杨小娟)

接地气 贴民心 惠民生——区审计厅驻村工作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小记

52岁的村民曲尼头回知道“城里来的驻村队员居然不嫌味儿”。

2月3日上午,在区审计厅工作的杜光静第一次来到达孜县德庆镇新仓村村民曲尼的养鸡场,便一头扎进潮湿、闷热的鸡棚,察看生长情况,询问防疫和饲养流程,棚子里湿黏、腥臭的味道丝毫没有影响杜光静的兴致。

过了半晌,两人走出鸡棚,坐在炉子边聊天,杜光静建议道:“曲尼啦,要不,考虑适当扩大规模吧,上了一定规模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补贴。”

之前还为是否扩产举棋不定的曲尼,就此下了决心。他说,“现在养殖了60只小鸡,因为养鸡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先发展至200只,看看效果再扩大至1000只”。临走时,杜光静给曲尼留下了一张“名片”,喜上眉梢的曲尼将驻村队员杜光静的名片随身带着,一遇到技术、政策方面的问题,就拨打杜光静的手机咨询。

与其说是名片,其实不准确,这是一张大小和名片差不多的“便民联系卡”,上面标有每个驻村队员的手机号和村委会的电话号码。

2月4日上午,杜光静又来到曲尼的养鸡场,了解养鸡场周围的环境状况。之前,排到渠里污染渠水的鸡粪引得不少村民叫苦连连,杜光静建议曲尼将鸡粪与沼气项目联系起来,最终使粪污处理问题得以解决。

杜光静坦言,下村后,真正体会到农牧民缺技术、缺信息,“有了这个职责,操的心更多”。

村里养牛的问题让杜光静操心不少。“之前这里的各项档案及免疫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均不规范,自下村以后,就对每家的牛圈给予指导。根据调研,得知村民牛羊越冬饲料严重不足,便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村民解决了10吨牛羊越冬饲料。”杜光静说。

让新仓村村民们意外的远不止这些。3个多月的时间里,驻村工作队队员多次将培训课堂搬进村里:县农牧局的专家来了,向村民们介绍如何使用沼气、种植大棚蔬菜;4名村民走出高原,到成都、云南及甘肃开拓视野,学习内地的种植养殖技术,为解决村委会干部出行难的问题,为村委会购买价值10万余元的车辆……

在新仓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平措看来,杜光静足够称职,“他去村里调研的次数甚至超过了我”。杜光静则一直将这位有着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村支书视作“现实版的教科书”,他向格桑平措学习如何和村民打交道,在村“两委”会上学他如何决策,甚至准备将格桑平措自创的管理模式介绍给更多村。

除了被褥,锅碗瓢盆等厨具也是驻村工作队队员驻村的必备品,“不在村民家吃饭,不吃村里的饭”,成为这些驻村队员时刻恪守的原则。

驻村时,吃完自己做的晚饭,杜光静常常踱步到村头,叩开村民的家门,和村民一起闲坐聊天,有时也和村民玩玩骰子。虽然聊的只是日常琐事,却让他倍感踏实……(田志林)

一名老护林员的情怀

卡嘎镇吉定村,离谢通门县县城约3公里,交通便利。车出日喀则市区,已是下午3点,知道吉定村是西藏驻京办驻点村,要同北京回来驻村的同志聊一聊,记者们都显得特别兴奋。

进入村委会大院内,三三两两的群众正围着“新旧社会图片宣传栏”指指点点,立于村委会二楼上“爱国、守法、勤劳、进步、和谐”藏汉文标示牌格外醒目。通过自我介绍,很快便见到了刚走访群众归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国庆和正忙于村务工作的村长次仁旺堆。

“由于从北京赶回来,比其它工作队到驻点村晚了几天,现在正组织工作队加班工作,迎头赶进度。群众利益无小事,再累也不能拖全区工作队的后腿!”身为女同志,赵国庆说起话来却魄力十足。

赵国庆介绍说,吉定村现下辖3个自然村,318户、1164人,党员41名。以纯农业为主,民族手工业发达,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有一个特别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村委班子,群众基础好,对中央、自治区各项方针政策非常拥护。

“北京来的工作队就是不一样,不仅信息丰富、观念新,工作起来也特别有效率。”村长次仁旺堆急切地插话,短短40天,围绕“五个好”要求,各项工作抓得有声有色。崭新的“十字”村训、新旧社会图片宣传栏、爱党爱国宣传教育、颂祖国感党恩活动……全办了起来。宣传方式很贴近群众生活,很受群众欢迎。仅通过 “昨天、今天、明天”图片展集中宣讲,就让村里群众真正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吉定村才有今天的变化,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提到爱党爱国教育,次仁旺堆极力邀请我们去看看村里老党员——多吉。

今年已74岁的多吉老人,出生在解放前,已有30余年的党龄,目前在县林场做护林员。由于没到下班时间,见到精神矍铄的多吉老人时,他依然坚守在值班室里。

“老人家解放前出生,能讲讲过去的事儿吗?现在生活上有困难没有?”记者问。

“具体哪一年出生的记不清了。民主改革以前,我们一家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由于父辈欠农奴主的债,我自小就给农奴主当佣人抵债。家里兄妹多,吃不饱。我的姨姨就带着弟弟妹妹靠乞讨度日,后来遇上了日喀则发洪水,全部被冲走了,十分凄惨。”老人家回忆起过去,十分感慨,“民主改革后,共产党和毛主席就像红太阳,送来了光明,送来了温暖。我们分得了田地、牛羊,孩子还可以上学,拥有那么多,要感谢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永远都是‘第一’。”

“为感谢党的恩情,他给自己起了个汉族名字叫‘社会主义’。”次仁旺堆说。

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说,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孩子们上学有“三包”,住房有“安居工程”,看病有医保,道路四通八达……作为“三老”人员,补贴逐年增加,现在我每天可以领取37元的补贴,衣食无忧。

“年纪那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护林员啊?”记者问。

“4个孙子都在上学,有两个在内地读西藏班,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这都是党给的。我现在还能动,又是老党员,要带好头,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多吉老人的话,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通往村委会的路上,赵国庆说,刚到这里的时侯,大家高原反应严重,呕吐现象时有发生,我就反复告诉队员,多吉老人的话记得吗?全区有2万多名同志与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为群众做事,必须要有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的心态。

回到村委会,作为村主任,次仁旺堆继续着自己的话题。工作队来了之后,通过对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宣传,不仅群众心向党,我们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明显增强。通过工作队,了解了北京乡村的富足,知道了他们如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下一步,村里不仅要搞好种植业,皮具、唐卡、彩绘等手工业也要大力推广。

“工作队组织的第一批到北京学习的考察队,过几天就出发了,里面还有我呢!”次仁旺堆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去首都,一定会长不少见识,我要学习掌握几项适合村里发展的特色农业技术,在全村推广,带领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谈笑间,屋外已是夜幕垂降。

告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同志,离开吉定村,正值皓月当空,沿路村庄格外安宁而和谐。一路上,大家一边谈工作队的工作,一边畅想着吉定村的未来。(卢有均李成业 陈志强)

西藏“珠峰”脚下的小县城网购实现“大件上门”服务

图为京东配送员给定日县城消费者提供大件家电送货上门服务。 刘畅 摄

图为京东配送员给定日县城消费者提供大件家电送货上门服务。 刘畅 摄

中新网拉萨11月9日电(贡嘎来松)西藏定日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穆朗玛峰脚下,平均海拔5000米。在定日县网购一台大冰箱,可否送货上门,多久能够送达?11月9日,记者从西藏一电商平台获悉,定日县城居民参决近日便体验了一次“大件上门”、快速送达的服务。

11月2日配送日早上八点半,配送员米玛、晏涛开着一辆大卡车,从日喀则市京东家电专卖店出发,他们要单程驱车约300公里,给定日县的消费者参决送上她抢购的大冰箱,这是当地首次实现大件商品送货上门。

图为京东配送员给定日县城消费者提供大件家电送货上门服务。 刘畅 摄

定日县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道路曲折、高海拔,单程需7个多小时。一路上,不仅绝大部分路段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还要翻越多个海拔5000米左右的垭口,其中海拔5210米的乌拉山垭口是最让人惊艳的,放眼望去,可以看到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并排连在一起。

配送员晏涛介绍,数年前,拉萨消费者网购商品大多要经过一周才能到达,而现在在西藏日喀则网购最快当天可以到达。定日县消费者现在网购大件,部分也可实现当天送达。

图为电商物流配送车。 刘畅 摄

据悉,2021年6月,京东在西藏物流园区新投资设立了搬运型机器人工作的仓库,现在西藏林芝市有6家互联网家电专卖店。今年“双十一”活动期间,京东在西藏阿里地区等也开设了实体店,当地消费者网购体验和速度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问答

我在淘宝上买的电器,在保修期内商家不给 维修 怎么办?-找法网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不符合要求的保修期内维修不要钱,经营者在保修期内有义务履行免费修理义务;非经营者原因导致商品维修的,经营者可以收取必要的修理费用。法律...

中华儿女为何崇拜关公?

令人寻味的是,在几乎全民虔诚信奉喇嘛教的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江孜等地,关公亦占有一席之地。大昭寺前左侧的八廓街的商店里都摆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

五凌宏光能进藏吗,自驾进藏需要做哪些准备?

五菱宏光能不能进藏?那必须能啊!五菱神车进藏轻松无压力,比轿车那绝对要厉害多了,就是跟城市SUV比也是妥妥的没问题,虽然不能跟越野车比,但是目前进藏的线路...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