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代码

洛阳荣事达家电维修 2023年第四季度河南省洛阳市小家电,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小编 2024-10-18 故障代码 23 0

2023年第四季度河南省洛阳市小家电、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洛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2023年第四季度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公告

根据《洛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的通知》(洛市监〔2023〕2号)的通知要求,洛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流通领域肥料及农膜、油漆涂料、老年用品、节水器具、头盔、非医用口罩、网络产品、小家电、服装、液化石油气、家用燃气灶具及燃气报警器、车用尿素水溶液、成品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其中,抽取小家电、服装36个批次,均合格,不合格率0%。

2023年洛阳市小家电、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情况表 序号抽查产品商标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批号受检企业受检企业地址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地址抽查结果不符合标准项目承检机构1电陶炉secite新思特(图形)/DTL-A2易合仓城市公园超市(洛阳)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珠江路与滨河北路交叉口弘义广场负一层G1-A商铺 永康市珏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芝英镇工业功能分区煜欣路16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多功能电磁炉Midea(图形)/MC-22RB06/货号:22RB06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凯旋店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245号建业凯旋广场B037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路1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电饼铛小熊(图形)/DBC-D12QB洛阳王府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429号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富裕村委会富安集约工业区5-2-1号地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4电磁炉morphy richards/MR8900易合仓城市公园超市(洛阳)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珠江路与滨河北路交叉口弘义广场负一层G1-A商铺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政和南路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5电磁炉SUPOR苏泊尔(图形)2200WC22-ID39洛阳王府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429号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省绍兴市世纪西街3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6电磁灶ASD爱仕达(图形)2200WAI-Y22J213/货号:Y22J213洛阳王府井百货有限责任公司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429号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善县惠民街道黄河路6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7全智能电饭煲Midea(图形)1.6LMB-RS1690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长申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辽宁路与丽新路交叉口世纪华阳A地块39幢负二楼、负一楼和一楼部分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路1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8机械电饭煲ASD爱仕达(图形)3.0LAR-Y3065/货号:R3065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洛阳王府井购物中心分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139号王府井购物中心负一层局部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善县惠民街道黄河路6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9电饭锅荣事达Royalstar/RZ-609C洛阳丹尼斯量贩有限公司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130号合肥荣事达小家电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市双凤工业区荣事达第六工业园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0电水壶SUPOR苏泊尔1.5L, 1500WSW-15502A/货号:SS1607大商集团郑州新玛特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洛阳洛龙分公司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泉舜购物中心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省绍兴市世纪西街3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1电热水壶morphy richards/MR6070大商集团郑州新玛特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洛阳洛龙分公司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泉舜购物中心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政和南路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2迷彩玻璃电热水壶1.8LOMUDA 欧美达1.8LDSH03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长申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辽宁路与丽新路交叉口世纪华阳A地块39幢负二楼、负一楼和一楼部分广东金达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三水大道南78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3优颂电热水壶优颂SONG(图形)1.5LWKF-315G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洛阳王府井购物中心分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139号王府井购物中心负一层局部江苏省格来德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淮安市淮阴区广州路59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4电热水壶(养生壶)小熊.萌家电(图形)1.8LYSH-C18P1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景华店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46号东方广场地下及地上一层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富裕村委会富安集约工业区5-2-1号地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5电热水壶安博尔/HB-K085洛阳丹尼斯量贩有限公司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130号中山安铂尔电器有限公司中山市小榄镇荣业街3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6电水壶图形1.5LMJHWSH03YM洛阳东利通信有限公司正大广场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5号正大广场购物中心1层17号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生态链企业)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霞石村新熹四路北2号(1号楼第二层,7号楼第四层之一)(住所申报)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7养生壶荣事达Royalstar(图形)1.5LYSH1509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凯旋店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245号建业凯旋广场B037合肥荣事达小家电有限公司安徽合肥市双凤工业区荣事达第六工业园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8电热水壶Midea(图形)/MK-SEK1502/货号:SEK1502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凯旋店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245号建业凯旋广场B037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路1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9电压力锅ASD爱仕达5.0LAP-F50E150/货号:P50E150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洛阳王府井购物中心分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139号王府井购物中心负一层局部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善县惠民街道黄河路6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0智能电压力锅SUPOR苏泊尔5L, 90WSY-50FC03Q/货号:SY0890易合仓城市公园超市(洛阳)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珠江路与滨河北路交叉口弘义广场负一层G1-A商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浙江省绍兴市世纪西街3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1罗曼高速电吹风D21(星空灰)ROAMAN罗曼(图形)/D21大商集团郑州新玛特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洛阳洛龙分公司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泉舜购物中心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金河新光路18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2沙宣迷你陶瓷电发夹VS(图形)/VS935PCN-P郑州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洛阳展览路分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1幢1001泉舜购物美康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农林路鹏城建筑集团鑫竹苑大厦A座201、202、205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3inFace变色直卷发梳inFace/ZH-10DS郑州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洛阳展览路分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1幢1001泉舜购物广州臣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福龙路83号2栋301房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4飞利浦电吹风PHILIPS/BHD388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长申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辽宁路与丽新路交叉口世纪华阳A地块39幢负二楼、负一楼和一楼部分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静安区灵石路718号A1幢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5电吹风POVOS奔腾/PH9039洛阳丹尼斯量贩有限公司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130号上海奔腾电工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区文翔东路99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6负离子电吹风MUJI无印良品(图形)/MJ-HD1CN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洛阳第一分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5号1层1F-01/02号浩廷电器(珠海)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海市南水镇南港西路北侧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7男/女运动鞋MLB号型:245(2.0)款号:3ASHC101N洛阳市洛龙区洛琪服装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泉舜购物中心一层1050B、1051A、1051B丰梵(中国)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010号3902单元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8女鞋JOSINY检:240mm 鞋型:1.5备:235mm型号:372B洛阳市涧西区足尚鞋业铺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珠江路街道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2F层A209号铺浙江卓诗尼鞋业有限公司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兴街道滨海六路2066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29超细纤维萌趣动物毛巾MINISO75×38cm/洛阳市洛龙区超伦百货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166号泉舜购物中心B1-004005号广州和纵联横贸易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沥滘路368号5层03单元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0婴儿棉柔软型文胸红豆居家B 80货号:3B102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景华店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46号东方广场地下及地上一层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江苏省无锡红豆工业城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1毛巾MUJI宽 34×长 35CM/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洛阳第一分公司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5号1层1F-01/02号经销商: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01号35楼3501-3508室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2女士长袖居家服红豆居家上装165/88A 下装:165/72A货号:3J526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洛阳景华店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46号东方广场地下及地上一层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江苏省无锡红豆工业城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3文胸SANFU 三福色码:34/75B/洛阳市涧西区东东三福服饰店涧西区辽宁路万达广场二楼A253、A255号福建省三福百货有限公司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省府路1号金皇大厦9楼西面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4女家居服SANFU (图形)绿色 S 160/84A/洛阳市涧西区东东三福服饰店涧西区辽宁路万达广场二楼A253、A255号福建省三福百货有限公司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省府路1号金皇大厦9楼西面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5休闲西服海澜之家HLA号型:175/96B(48B)品号:HWXAD3Y115A洛阳市涧西区澜羽服装店涧西区辽宁路168号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A207.208室海澜之家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江阴市新桥镇陶新路8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6男皮鞋海澜之家HLA鞋号:255(2.5)品号:HSXSD1W004A洛阳市涧西区澜羽服装店涧西区辽宁路168号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A207.208室海澜之家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江阴市新桥镇陶新路8号合格/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洛阳市政府最新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洛阳市“十四五”现代市场流通

体系发展规划等2个规划的通知

洛政〔2022〕4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洛阳市“十四五”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洛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8月19日

洛阳市“十四五”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发 展 规 划

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与通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是我市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的战略任务,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着力优化流通网络、完善流通市场、做强流通企业,推动商贸、交通、物流、金融、信用等有机衔接,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部署,根据《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商贸流通空间布局、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等,着力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流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商贸流通蓬勃发展,流通潜力加速释放。全市现有大型商业网点95个,2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3处,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2处,年交易额上亿元的市场65处。持续推进省级品牌连锁便利店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了以建业凯旋广场、王府井购物中心、万达广场、泉舜购物中心、大张实业等为代表的大型流通企业主体。“十三五”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5.6亿元、年均增长5.6%,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56.3亿元,货物运输量达到1.6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365亿吨公里。

流通网络体系加快完善。“十”字形高铁加快构建,“三纵三横三环”的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机场改扩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在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率先进入“地铁时代”。“十三五”末,全市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约20000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为骨架,普速铁路、普通干线公路为依托,农村公路为基础的交通运输网络。我市成功获批全国城乡高效配送第二批重点推进城市、国家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省级综合试点城市,流通转型发展有力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序推动,市场规模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持续提升,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电商网络体系。

流通枢纽地位持续强化。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将我市列为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正式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正在积极申报。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铁路国际货运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开通洛阳至中亚五国、洛阳至俄罗斯等班列,实现中亚、中欧班列(洛阳)零的突破。积极推动各县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开工建设中储洛阳综合物流产业园、洛阳华晟物流园等项目,多层次枢纽体系稳步推进。

流通平台载体快速壮大。持续推动中心城区大型批发市场外迁和商贸物流培育工程,现代物流业逐渐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张配送中心、容威物联物流中心、华润医药物流园、宏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流通平台投入运营,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拥有A级物流企业1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物流企业5家。共有10家园区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1家企业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建成9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9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以及113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308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初步形成覆盖全市乡村的电商服务网络。

同时,我市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流通主体和市场看,传统商贸亟待转型,流通市场有待升级,流通主体规模小、业务单一,竞争力不足;从流通质量和效益看,流通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依然突出,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和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薄弱,流通先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流通服务和环境看,流通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不充分,商贸流通领域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制约现代流通体系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市场流通呈现区域分工深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我市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分工体系加快重塑,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我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健全、现代基础设施完善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系列政策机遇交汇叠加、各方面资源要素竞相集聚,有利于我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为我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临挑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内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内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商品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隐性壁垒。全省流通现代化程度仍不高,流通行业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有待提升。我市发展能级总体偏低,与城市定位不相称,对全省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现代市场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智、快捷、安全、绿色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强化现代供应链支撑、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现代物流体系支撑、提升现代流通金融服务能力和现代流通信用支撑能力为重点,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软件建设,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主体,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重振洛阳辉煌”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更好发挥政府在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引导现代流通规范有序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坚持以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

——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紧抓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关键性问题和突出矛盾,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坚持科学布局,集中力量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集聚,分步骤、分阶段、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实施,推进商贸流通、交通体系、物流体系、金融服务和信用支撑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全市流通规模再上新台阶,流通转型取得新突破,流通效率获得新提升,对“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流通规模再上新台阶。立体化多层次流通网络体系更加完善,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显著增强,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

——流通转型取得新突破。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交通承载能力和金融信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流通效率获得新提升。流通主体竞争力增强,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以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显著提升。

展望到2035年,全面建成竞争有序、智慧高效、协调畅通、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

专栏1:“十四五”期间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

基础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流通

规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05.6

3300

预期性

快递业务量(亿件)

2.0

5.8

预期性

货运量(亿吨)

1.6

3.2

预期性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365

572

预期性

流通

转型

网络零售额(亿元)

567

1000

预期性

限额以上企业连锁化率(%)

35

40

预期性

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率(%)

-

98

预期性

流通

效率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例(%)

13.4

12

预期性

全市日处理快件最大能力(万件)

165

477

预期性

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小时)

36.94

20

预期性

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小时)

1.11

1

预期性

(四)战略导向

——科技赋能,推进流通体系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流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强化流通资源的市场有效整合,发挥流通对市场配置的组织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和高效适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流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流通领域国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强基固本,构建高效现代流通网络。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具有战略影响力的国家级物流枢纽,汇聚各类交通、物流要素,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建设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统筹公路、铁路、航空发展,重点支持多式联运物流项目,加快城乡配送体系建设。

——统筹推进,发展高效现代流通市场。规范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打造类型丰富、统一开放、公平有序、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现代流通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顺应生产和消费升级趋势,挖掘供需潜力,带动新零售、新电商、国际消费中心等加速发展,扩大流通市场容量,提升市场活跃度。优化流通领域金融供给和信用支撑,完善市场保障功能。

——内联外延,完善现代流通生态体系。多策并举,大力培育流通领域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跨界融合发展,通过嵌入工农业产业链,实现商贸物流融合一体化发展。鼓励流通供应链、数据链、价值链融合对接,引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完善现代流通生态体系。

三、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完善商贸基础设施,集聚优质资源,推进线上线下、内贸外贸融合创新,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着力建设中原城市群商贸流通副中心,为我省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一)优化现代商贸流通布局

1.推进中心城区商贸核心区建设。依托被列入“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重要机遇,充分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叠加优势,积极吸引现代商贸流通高端资源要素在中心城区集聚,构建以西工、涧西、洛龙为一体的区域级核心商业区,优化提升老城、瀍河、伊滨商业中心和大型商贸批发园区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商业综合体协同发展。加强与济源、平顶山、焦作、三门峡文商旅优势资源整合,建设洛阳商贸流通联动发展都市圈。

2.打造环都市区区域性集散中心。依据城市发展定位和布局,将中心城区零散布局的专业市场逐步外迁,发挥孟津、偃师、新安、伊川、宜阳等周边县区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等比较优势,完善提升物流通道、园区等基础设施,强化区域集散分拨和物流配送功能,在环都市区形成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区域性集散中心。加快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引导在建及新建专业市场与重点物流园区紧密结合,促进展示批发、物流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化等功能联动发展。

3.健全南部地区专业流通节点。依托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建设,支持洛宁、汝阳、嵩县、栾川等南部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和本地特色,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流通业态,加强流通体系与本地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着力突出“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消费特色,打造彰显本地特色、聚拢消费人气的网红打卡地。

4.完善乡村现代流通网络。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加快社区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社区商业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引导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品牌零售企业向乡镇下沉,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乡镇特色街区和农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围绕生鲜农产品优势,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保鲜预冷、冷藏配送等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二)推动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

1.促进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推动实施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提升行动,完善农贸市场布局,推动农贸市场硬件、软件、管理提升。支持农产品市场加快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标准化冷库等配套设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全流程应用,加强农产品市场全方位智慧化管理。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优化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布局。依托现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大型商超,建设提升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大张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配套冷链物流设施。

2.推动工业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市场积极推广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完善商品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全周期服务,全面提升智慧消费体验。支持大型企业建设区域性仓储和配送中心,为工业消费品短途高效配送提供支撑。引导带动农村汽车更新换代、城市汽车报废更新、新能源汽车推广、绿色智能新型家电消费。鼓励建材家居、服装服饰、户外休闲、中医药材等快速消费品市场,探索“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创意研发+工业设计+会展博览”等多业态跨界融合模式,向展贸一体化平台、采购集散分拨中心、消费体验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现代市场形态转型,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型商品供货基地,更好地服务消费升级。支持华耀城、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我市工业消费品市场。

3.促进生产资料市场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与企业开展供需对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定制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功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上下游协作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依托洛阳华晟大宗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新材料、煤炭石材、大宗商品等生产资料市场整合生产、采购、物流、销售等各类资源,放大市场集聚效应。创新发展“物流+贸易+金融”模式,支持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国能黄河物流园区等构建集仓储、加工、多式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交易集散中心,提高价格影响力。

4.壮大商贸流通市场主体。加大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招引力度,积极引进全国知名领军企业来洛落户。支持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拓展经营网络,发展成为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的商贸领军企业和平台。引导特色小型商贸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分工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利用我市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培育壮大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品牌,到2025年,力争我市“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企业达到30家以上。

专栏2: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工程

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网络建设工程:选择符合标准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建立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联盟。大力推动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通河农副产品物流产业园、城南农产品批发市场、洛宁果品冷链物流中心、汝阳县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中心及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市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

区域性工业品专业市场建设工程: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支持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保税区工业品市场等大型工业品市场建设,力争打造1-2家百亿级区域性工业品专业市场。

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培育工程:优化商品交易市场布局,做优做强偃师区新能源汽车及三轮摩托车、针织鞋业等市场群,孟津区装修石材陶瓷、钢材等市场群,积极开展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培育,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3—5个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协同、内外贸融合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推动粮油专业市场建设,支持偃师、宜阳等建设集粮油收储、加工、质检、物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特色粮油产业园区。

(三)推动现代商贸设施建设

1.提升城市商贸设施水平。依托西工、涧西、洛龙为一体的商业核心区建设,提升商业中心规划、设计、建设水平,推进新型数字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塑造城市商业名片和地标性商圈。推动地铁沿线、南昌路商业带、中州东路沿线等传统商圈商业设施迭代更新和提档升级,加快新兴业态补充和功能优化,促进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依托学府街、玉泉街等青年群体集聚区域,提升新兴商圈消费凝聚力,布局建设“一站式”商业综合体,培育新兴活力商圈。推进铜驼暮雨步行街、关林步行街等商业街区改造提升,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步行街。有序推进社区商业合理布局、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社区商业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化水平,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2.推动县域商贸设施升级。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质行动,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下沉供应链网络,改造提升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推动乡镇供销合作社、邮政站点深化“多站合一、一站多能、服务共享”综合服务提升改造,强化县乡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改造一批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发展新型乡村连锁店、便利店,推动县、乡、村商业联动。优化布局智能商务终端和适老型商贸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运营机制。到2025年,各县至少建有1个消费业态集聚、满足县域居民大件和高端消费需求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综合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满足居民实用消费和一般生活服务需求的乡镇商贸中心实现全覆盖。

(四)加强商贸流通融合创新

1.促进商贸流通跨界融合发展。迎合消费方式转变,挖掘青年消费动向,依托新都汇、泉舜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培育一批体验化、情景化、沉浸式的商贸消费场景,打造商贸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青年友好型消费城市。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传统商业向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复合型业态发展,加快向“商品+服务”混业经营转型。推动实体商业合理发展跨界零售、社区零售、无人销售、无接触消费等新模式。突出消费品质升级和创新模式打造,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互动。引导老字号企业搭建数字化销售场景,促进老字号品牌提升与创新发展。依托洛阳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跨境购、保税购,建设保税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2.加快商贸流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大型超市、实体商店、社区生鲜连锁店等将线下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优化门店服务体验,提高全渠道布局能力和数字化管理水平。引导生产消费、文旅文创等领域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在线定制、网络预售、众筹团购等个性化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充分发挥洛阳ITC培训孵化平台、洛阳863创智广场等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及企业孵化平台作用,加强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流通渠道。

3.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以洛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环球自贸港商业中心建设,以体验为核心,前店后厂,打造“一站式”“全智能”“国际化”的商业综合体。推动有条件的内贸企业“走出去”,布局建设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海外仓,构建海外生产、营销、物流服务和售后服务网络,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推进洛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开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推动布局一批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打造内陆电子商务进出口基地。实施“洛阳品牌”走出去战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布局设立洛阳名优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推动我市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专栏3:商贸流通设施完善提升工程

城乡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推进核心商圈数字化改造,全面建成5G智慧商圈。发挥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市场步行街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瀍河区铜驼暮雨步行街争创第二批省级示范步行街。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到2025年,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镇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

电子商务进农村提升行动:新建和改造一批县域电商产业园区、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完善农村电商产业生态链。到2025年,实现全域县级“连锁商超+物流集散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分拨配送中心”、村级“新型便利店+快递网点”全覆盖。

跨境电商产业培育行动:构建跨境电商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跨境电商运营中心、物流中心,鼓励企业设立海外营销渠道和海外仓,加快发展“保税+”新型贸易,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开展。到2025年,力争建设3-5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及企业孵化平台,3家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商贸流通智能化行动。培育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商业消费模式,到2025年,培育新增1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2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2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供销城乡双促行动: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供销合作社城乡双促活动”,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拓展中央厨房、集采集配、直供直销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提升各级供销电商平台功能,到2025年,建成3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3个县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四、强化现代供应链支撑

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整合资源要素、优化供应流程、提高供应效率作用,推动流通与制造业、农业联动发展和跨界融合,促进生产、批发、运输和销售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构建现代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现代供应链中心。

(一)提高农业供应链服务质量

1.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建设。立足各县区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提升产地初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功能,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完善跨区域产销链条,以县、镇为重点,不断延伸农产品供应链,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统一的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等供应链服务,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统筹布局建设、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直供店(点)、生鲜超市、平价店,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的农产品销售网络,畅通农产品流通“微循环”。加快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点布局,鼓励连锁超市企业、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和具备一定规模的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

2.提升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支撑能力。在我市果蔬、花卉、药品、乳制品等优势县区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与产地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配送中心,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宏进、通河等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枢纽。积极推动快递物流企业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推进“一县一品”特色农产品进城项目,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

3.促进农业供应链组织形式创新。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土地流转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优先选择我市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组织模式,打造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大力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发展“厨房经济”“餐桌经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供给模式。

4.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建立全市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着力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覆盖主要农产品的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探索建立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云端协同、全程覆盖、开放共享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体系。鼓励建设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统仓统配供应链服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零售终端,推进农产品产销线上对接交易。支持农产品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为市场商户提供线上展示、网上支付、订单管理、统一结算等电子商务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交易平台。

(二)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服务能力

1.推动流通与制造设施协同。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大型工业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和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制造流程合理配套物流设施设备,具备条件的可共同投资建设专用物流设施。统筹开发区内生产制造设施与流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产品生产、调运及原辅料供应保障等需要,确保紧急情况下物流通道畅通,增强制造产业链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快速恢复能力。

2.推动流通与制造业务协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流通企业专业服务能力,为我市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支持流通企业针对纺织、现代家具等消费品制造产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寄递服务,加快连接消费者“最后一公里”建设。支持我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行业龙头企业以技术合作、配套服务为纽带共建区域物流中心,提升“点对点”直达运输供给能力。鼓励铁路运输企业与制造业大客户签订量价互保协议。推动和支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等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提高煤炭、原油、矿石等大宗商品中长期运输合同比例以及铁路、水运等清洁运输比例。实施“快递进厂”工程,推进一批入厂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订单末端配送、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嵌入式电子商务等项目。

3.推动流通与制造海外协同。加强国际航空、海运、中亚(中欧)班列等国际干线物流通道与物流枢纽、制造业园区统筹布局和协调联动,支持外向型制造业发展。围绕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鼓励骨干制造企业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开辟国际市场,积极培育具备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以中亚(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为重点,加大本地流通企业培育和龙头企业引进,依托重点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与西安、郑州形成差异化发展。

4.发展制造业供应链平台。依托“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聚焦我市农机装备、轴承及零配件、机器人、铝钛、耐火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优势制造领域,积极打造一批数据多元集成、服务全链共享、资源跨域协同的特色行业供应链平台,提升我市优势产业集群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建设基础性、功能性、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行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集聚政策咨询、信息汇聚、经济预警、研发支持、物流配送、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等服务功能。

(三)打造全国供应链重要支点

1.提升流通供应链支撑能力。协同整合市县两级流通资源,探索建设全市统一的多式联运物流平台。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围绕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建设一批数据智能驱动、线上线下协同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流通企业、服务供应商与服务业企业实现系统对接,构建流通与服务、生产、消费各环节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引导服务供应端围绕消费需求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2.对接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推进“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量,拓展中亚(中欧)班列沿线境外集疏网络,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境外集散分拨中心,实现班列扩容提质。织密“网上丝绸之路”,拓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布局一批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和海外仓,打造“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品牌。畅通融入“海上丝绸之路”,聚焦东向铁海班列发展,加强与宁波、青岛、连云港等港口对接合作,深化铁海联运班列线路拓展,开辟多种联运出海新通道。

五、强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

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不断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融,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全面增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承载能力。

(一)打造国家级对外通道

在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和全省“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洛阳市区位特点,紧扣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求,着力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发达城市群的联系,提升与关中平原、山西中部、宁夏沿黄等重要城市群的联系,打造以洛阳为中心的“四轴”国家级对外通道。

1.新亚欧大陆桥发展轴。依托陇海铁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G310等,形成连接东中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承载通道。向东联系东陇海地区,向西联系关中平原、天山北坡城市群,省内串联郑州都市圈、黄河金三角等,支撑郑洛双引擎、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打造,助力洛阳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二广发展轴。依托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柳铁路、二广高速、G208、G207等,形成连南贯北的综合运输通道。向北衔接山西中游、呼包鄂榆城市群,向南联系长江中游、珠三角城市群,省内联系焦作、济源、平顶山,打造服务全国的综合运输通道。

3.沪洛银发展轴。依托沪洛银通道、洛平漯周高铁,三洋铁路,宁洛高速、G344、S242等,打通西北至东南地区对角联系新通道,向西北连接宁夏沿黄城市群,向东南连接长三角城市群,省内联系平顶山、漯河、周口等,促进与豫东南、长三角城市群、沿黄城市群的要素资源高效流通。

4.济洛渝发展轴。依托郑济高铁、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郑万高铁、洛济焦城际、嵩县至内乡高速、沁伊高速等,打通东北至西南地区对角联系新通道,向东北直通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环渤海地区,向西南连接成渝城市群等,省内联系南阳、焦作、新乡等,实现沿线商流、物流的循环畅通。

(二)完善市内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统筹一体布局和高效衔接,有效提升域内交通网络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1.构建域内骨干交通网络。加快实施高速铁路多向拓展工程,建设呼南高铁焦洛平段,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骨架;开工建设登封至洛阳城际铁路,积极推进郑巩洛、洛济焦等城际铁路建设,完善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市的快速直连,基本实现洛阳与周边省辖市以高铁或城际铁路直接连通。着力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提高路网覆盖深度、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构建“三纵三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络。谋划建设枢纽机场,实施洛阳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适时启动洛阳第二机场选址研究等工作,打造河南航空“双枢纽”,力争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科学谋划通用航空机场,建成洛阳龙门(万安)通用机场。

2.提升城乡基础交通网络。统筹城市乡村交通网络整体布局,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县乡公路高效衔接,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完善农村公路连通融合,推动农村公路连通村组,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实现公路由村与镇的线性连通向村与村的网状连通拓展、由满足群众基本出行需求向引领产业发展拓展。优化城市内末端共同配送节点和城乡交通枢纽体系末端节点布局,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交通支撑水平。

3.加快市内枢纽场站建设。完善提升龙门高铁站、洛阳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功能,高标准建设谷水、机场、白马寺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形成层次清晰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铁路货运枢纽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布局,打造由货运综合物流中心、综合货运站和小型货运场组成的多层次货运场站格局。

专栏4: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升工程

主干运输通道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呼南高铁焦洛平段,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骨架。推进洛阳机场扩建三期工作,加密国际国内航线,打造集客运、货运为一体的航空枢纽,到2025年,力争开通航线40条以上。适时启动洛阳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加快三洋铁路建设,研究实施洛宜、焦柳铁路改迁工程。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建设,统筹口岸、保税、应急、冷链、邮政快递等功能,提升换装转运效率,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动一拖物流、中储物流、国联铁集、华晟物流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探索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升联运效率和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开通15条多式联运示范线路。

(三)提升交通综合承载能力

1.提升通道货运服务能力。提升综合运输通道服务能级,基本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双高速”与普速铁路、普通干线公路“双干线”,共同构成多方式、大容量、快速化的复合型干线交通设施配置,提升运输通道对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率和整体效益。推行客货分线,分类完善主干运输通道货运功能,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升组合效能,发展规模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和“散转集”,提高煤炭、建材和粮食等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

2.推动交通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与融合,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网联化发展,有序推进智慧公路、智能铁路建设。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车路协同信息服务能力,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行业应用。构建主动感知、预警和控制系统,实施关键基础设施及有关安全设施的动态监控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筹建市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协调调度中心,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运输信息数据融合共享。

六、强化现代物流体系支撑

着眼建设现代化物流强市,持续强化物流枢纽功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培育新业态,强化应急物流保障,全面提高现代物流体系对市场流通的支撑能力。

(一)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1.健全物流枢纽体系。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两大物流枢纽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物流枢纽集聚,构建设施紧密互联、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的现代物流枢纽网络。以涧西的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伊川的洛阳华晟物流园为核心,完善铁路口岸、海关综合监管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等枢纽功能,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大孟津、西工物流资源整合力度,以中储洛阳综合物流产业园为核心,依托商贸集聚区、大型专业市场、城市消费市场等,加快申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利用存量资源改造提升一批综合物流园区,在铁路、公路等交通场站和专业市场等物流需求集聚地,培育壮大一批专业物流园区,打造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2.完善城乡物流网络。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加快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公共型城市配送中心,推进末端设施共享共用。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以“县级农村物流服务中心、乡镇物流配送站、农村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乡物流三级配送网络。探索“交邮融合”“客货同网”等协同发展模式,开行同仓共配、统一配送、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车”。

3.健全联运转运网络。聚焦中亚(中欧)班列提质增效,提升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的国际集散服务能力,拓展国际铁路联运网络,做强拼箱业务和回程货运组织。以“洛阳-青岛”、“洛阳-宁波”公铁海联运为基础,加强与沿海城市的港口、航运、货代等相关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多式联运“大通关”模式,建设内陆无水港。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提高转运衔接能力和集疏运效率。

(二)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新业态

1.发展智慧物流。实施物流枢纽智能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我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智能化建设水平。鼓励现有物流园区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在建园区采用先进智能装备。推广应用自动化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应用,构建城市内部各环节,县、乡、村各层级的智慧物流体系,推动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依托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智慧型物流示范基地。

2.发展网络货运。大力支持交通物流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货运”高效物流组织模式。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建设网络货运产业园。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网络货运转型升级,鼓励实体企业与网络货运实现融合发展。不断探索完善网络货运市场准入、运营监管、诚信考核等工作机制。培育一批理念创新、运作高效、服务规范的网络货运品牌企业。依法查处平台企业排除和限制竞争、损害货车驾驶员合法权益等行为。

3.发展绿色物流。实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推广新能源汽车在物流领域的替代应用,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配套建设充电桩、加氢站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以绿色物流为突破口,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推广循环包装,推行邮政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依托洛阳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发展逆向物流,健全回收物流网络,优化废旧家电和汽车等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组织模式,建设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

4.发展冷链物流。围绕果蔬、肉蛋奶、花卉、药品等冷链需求,高起点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全链条、“无断链”、可追溯的冷链物流体系。依托洛阳大张、丹尼斯、正大食品、宏进批发等本地冷链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生产基地+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等新模式,引导冷链物流企业统一组织、按需配送、共同配送,推动供货、运输、配送终端无缝衔接,形成“干线运输+神经末梢”的冷链共同配送网络。加快建设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伊川县城南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冷链物流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5.发展高速铁路物流。统筹考虑高铁动车所物流服务功能,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培育高速铁路快货运营商,依托洛阳龙门站开展多批次、小批量、高价值的货物运输服务。推动中铁快运、顺丰、京东、中国邮政等大型快递电商企业在洛阳建设与高速铁路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与配送中心。探索建设“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速铁路物流云平台系统,促进高速铁路物流行业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专栏5:现代物流专项发展工程

实施龙头企业引育行动。积极引进世界和国内龙头企业、4A级以上物流企业来洛布局。支持物流企业提档升级,加大国家A级物流企业和河南省物流“豫军”企业的培育力度,争取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龙头物流企业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增10家左右国家A级企业和物流“豫军”企业。

实施智慧化改造行动。申报省级智慧物流园区试点,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立足智慧洛阳云平台,建设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打造车、路、物、网无缝连接服务系统,为机器视觉识别提供支撑,实现城市物流全程监测、动态管控和智能调度。

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对组织制(修)订物流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开展省级以上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鼓励物流园区应用标准化设施设备和装载器具。

实施电商快递物流提质行动。高水平建设中国(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中国邮政洛阳分公司、洛阳顺丰创新产业园的分拨中心建设,加强与五洲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互动发展。到2025年,力争引进2家以上跨境电商龙头企业,重点支持30家以上跨境电商知名企业发展,孵化500家以上跨境电商创业企业。

(三)强化应急物流保障

1.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资需求特点,依据国家和省储备物资名录,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分级保障的原则,加强粮食、能源、抢险救援、救灾救助、医疗用品等物资储备。统筹考虑重点物资需求、产能分布和运输能力,引导应急物资储备向便于开展干线运输、快速集散、多向调运的物流枢纽集聚,并重点布局灾害易发频发地区。规划建设洛阳豫西区域性物资储备中心,提升设备现代化水平、装卸搬运效率和应急响应时效。

2.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分级、分类应急物流预案和响应机制,推进建立航空、铁路、公路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打造协同衔接、快速通达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网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健全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实现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支持建设应急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应急物流“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保障应急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提高应急救援运输效率。

3.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物联网、5G技术、大数据管理作用,高水平建设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逐步实现应急物流的标准化、模块化、高效化,构建畅通高效的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物流数据库,依托GIS平台支撑,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存、管理、调拨和使用的部门联动保障机制,实现机构、人员、设施、物资、装备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

七、提升现代流通金融服务能力

着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满足流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保障现代市场流通体系高效运转。

(一)高质量发展供应链金融

1.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信用证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各银行业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科技发展规划,通过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信息,构建“核心企业+协同企业+链网式金融”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深化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供应链票据平台建设,推广应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区域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鼓励保险业金融机构积极嵌入供应链环节,增加营业中断险、仓单财产保险等供应链保险产品供给,提供抵押质押、纯信用等多种形式的保证保险业务。

2.健全供应链金融健康运行机制。强化金融行业自律管理,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交易信息可得、全面管控风险的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严控风险,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强化交易真实性审核和全流程监控,防范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等风险。鼓励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相关主体加强信息协同和共享合作,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金融服务效率。

(二)加强流通领域融资支持

1.拓展流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动态选择一批优秀流通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实行针对性精准培育。实施流通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制度,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加强与沪深北交易所的沟通、对接、合作,不断拓宽企业上市渠道。支持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参与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并购重组,提高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将优质流通企业纳入重点项目储备库,引导基金投向优质流通项目。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符合条件的流通企业利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有发债潜力的流通企业开展资信评级,灵活运用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REITs等多种方式直接融资。

2.创新流通企业间接融资方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流通行业特点,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加强对流通行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政策培训,支持流通企业高效融资。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统一、便捷、高效的动产抵押登记、变更、查询、注销等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三)优化流通领域金融环境

1.提升流通领域金融服务。积极对接国内外贸易规则,推动流通领域跨境支付结算和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提高涉外金融机构、法律会计机构、行业协(商)会等服务协同,构建支持流通企业海外发展的金融服务网络。运用国际银团贷款、内保外贷、跨境担保等工具,为跨境贸易、投资、并购等提供全链条金融产品和精准服务,助推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新型消费相关支付环境,规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引导平台企业适当降低商户服务费和支付手续费,降低流通交易成本。

2.强化流通领域金融保障。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多渠道拓展流通领域金融保障。引导保险业金融机构继续完善流通领域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为流通企业提供优质保险保障。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创新,缓解产业链外贸企业融资问题,防范企业外贸风险,助推重点产业链外贸企业“走出去”。引导辖区保险分支机构向上争取,为重点流通企业和项目提供股权、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鼓励设立服务于供应链金融的特色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商贸、交通物流、农村流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专栏6:现代流通金融服务提升工程

供应链金融提升发展行动。建立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金融需求数据库,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开发更多满足流通主体需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流通领域“信易贷”推广行动。更大范围推广“信易贷”模式,扩大中小微流通企业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对农村电商、智慧物流等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

积极争创REITs试点。加大流通领域项目谋划,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现代流通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范围。

八、提升现代流通信用支撑能力

推动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现代流通市场环境。

(一)推进流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1.强化流通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加强市场监管、税务、海关、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动,充分归集流通领域各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全活动过程的信用信息,完善相关数据库,推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质量追溯等各类信息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充分采集互联网公开信息,多维度汇集流通活动中产生的信用信息。支持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依法归集流通企业经营全过程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信用行为信息。支持信用服务机构、专业数据企业依法采集、整理、存储、加工市场主体在流通领域活动中的信用信息。

2.推动流通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加强流通领域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将事前承诺、事中评价分类、事后激励约束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过程。推动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整合和开放流通领域信用数据资源,实现可公开信用数据资源全部开放。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流通领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依法依规使用纳税、社保、水电气暖、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等信息,助力流通企业信用融资。

(二)加快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1.加强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拓展流通领域追溯系统产品范围,推动生产、交通运输、流通、仓储、销售等相关领域建立全程追溯系统。推进食品(包括食用农产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重要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获证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全面入驻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到2025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有效保障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专业机构建设第三方平台追溯体系,研究制定重要产品追溯通用性标准,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2.拓展追溯体系应用。拓展追溯系统应用,鼓励流通企业推进追溯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对接,通过追溯体系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可追溯产品推广力度,鼓励追溯体系建设主体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方便消费者识别。逐步建立与认证认可相适应的标识标记制度,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质量失信“黑名单”,营造有利于可追溯产品消费的市场环境。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菜市场等集中交易场所结合追溯体系建设,发展电子结算、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实现创新发展。

(三)建立健全流通信用监管体系

1.推广事前信用承诺制度。建立完善流通企业信用信息归集、披露和应用制度,依托“信用中国(洛阳)”门户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洛阳)对外进行公示。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在行政许可和证明事项办理中,提高办事效率。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信用承诺制度,建立会员企业信用档案,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支持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险等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创新流通信用产品和服务,引导流通企业在金融信贷、招标投标、商业合作等市场活动实施信用承诺,营造诚信经营氛围,提升信用评级。

2.推进事中分类信用监管。建立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将信用承诺及履约状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科学配置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框架。统筹使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市场化信用评价结果,将各类信用评价结果作为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重要参考,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提升信用监管运用深度广度,通过“信用+追溯+监测管理”等方式,在流通领域更多行业和部门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差异化监管措施。

3.实施事后信用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不断完善流通企业经营异常名录,逐步实现失信主体认定全覆盖、名单全归集。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流通领域产品服务全流程查询,开展市场星级评定、“红黑榜”发布和诚信商户评选,全面提高市场规范管理水平。

专栏7:现代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食用农产品、药品、中药材、有色金属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加强重点产品追溯信息服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有序扩大追溯管理范围,逐步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追溯体系,建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现代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一步归集流通领域的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领域信用信息,完善相关数据库,推动产品生产信息、消费流通信息、质量追溯信息等互联互通。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市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商务、工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协调规划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各司其职,加强分工协作、协调配合,不断完善配套政策,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持续深化改革

深入推进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不断优化“互联网+流通”“一网通办”等业务流程,深化流通领域“证照分离”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流通领域数据资源确权、交易、应用等规定,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培育流通大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资源交易和高效利用。引导国有资本参与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推行农贸市场产权国有化试点工程。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政策支持,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工作,合理安排用地计划,探索增加支撑新业态发展的混合产业土地供给,重点支持各类流通公共服务平台、物流配送、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及冷链设施等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各级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加大对流通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政校企联合培育机制,加强流通从业人员培训,多渠道引进流通领域专业高端人才。

(四)完善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做好规划评估和调整工作,提高规划阶段性评估实效。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行业标准、行业统计等前沿性课题研究,加快建立行业数据调查统计分析制度,提升大数据在行业预测预警中的应用。

洛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的重要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自觉行动,是推动产业向风口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务实举措。根据国家、省关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产业集聚、优化发展环境,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经济增长贡献提高。20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62.1亿元,是2015年的1.7倍,规模排名居全省第二;年均增速达8.2%,分别高于同期GDP、工业增加值增速1.1个和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50%,较2015年提高5.7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61.6%,税收收入占全市比重50.4%,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47.5%。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动力、拉动投资主引擎、地方收入增加主来源、吸纳社会就业主渠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全面提质增效,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速崛起,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洛阳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正式入选国家建设名单,通过加快推进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和华晟大宗商品物流园建设,有效提升了枢纽基础设施水平和组织能力。中储洛阳综合物流园、洛阳华晟物流园获批河南省物流示范园区。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56.3亿元。

——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成功获批,“两节一会一论坛”影响不断扩大,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品牌持续彰显。202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0亿元,较2015年增长171.8%;旅游收入795.4亿元,较2015年增长13.3%。

——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实施,创新型城市全国排名第37位。通过外引内育,建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7家,常态化举办“科创成果直通车”系列活动,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在洛成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较“十二五”末实现“双倍增”。2020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较2015年增长89.9%。

——信息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华为、中移在线等龙头企业成功落地,中重自动化、众智软件等本地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洛阳大数据产业园获批全省首批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20年,信息传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4.3亿元,较2015年增长68.7%。

——金融服务稳步推进。“引金入洛”成效显著,实现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在洛全覆盖,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23家,初步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建龙微纳、新强联实现上市。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05亿元,较2015年增长56.1%。

产业集聚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和服务业专业园区集聚带动效应显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对服务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全市获批16个省级服务业“两区”,其中6家被评为星级“两区”,获批9个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2020年,服务业“两区”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92个,完成投资160亿元;服务业专业园区共入驻企业200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创新服务初见成效。试点作用进一步提升,成功入选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和河南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城市、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等试点示范,栾川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涧西区“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家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重大平台相继落地,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国一拖、洛阳工业园区等7家单位获批省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示范带动全市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展望“十四五”,我市服务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要科学分析研判,积极应对,乘势而上。

国际环境。受全球新型治理体系、经贸规则变动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特征更加明显,大规模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短期内将难以再现。但全球产业结构进一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的大趋势仍然延续,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外包化趋势不断增强,以研发、营销、品牌为代表的服务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越来越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国内环境。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将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演进,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加速渗透融合,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省内环境。随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河南省已经迎来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期。省委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等十大战略,全省上下在产业、创新、开放等领域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举措,将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

自身环境。我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新辉煌,要求服务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作出新贡献。进入新阶段,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交汇,我市区位交通、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叠加的比较优势持续显现,基础设施、开放通道、营商环境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千万级人口消费规模、快速城镇化进程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激发,服务业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激发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服务业将进入全面跃升的重要发展阶段。

同时,我市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尚未形成强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端化、精细化服务消费需求。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服务业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创新体系尚不完善,顶尖人才和高端团队缺乏,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三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现象并存,针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亟需进一步完善。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是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服务业总量规模增长、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具备潜力,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目标定位,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带动、产业融合联动、项目载体支撑,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构建功能完备、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不断提升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和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供给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洛阳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新兴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以数字化赋能服务业创新升级,不断催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市场主导。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各类要素有序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营造市场主体良性互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坚持融合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渗透交融、协同发展,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以高质量服务供给催生新的服务需求,培育跨界融合发展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改革开放。聚焦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挥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战略平台作用,不断提高改革深度和开放广度,释放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坚持区域协同。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推动都市核心区、环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结合资源禀赋及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一体化发展。发挥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联动济源等周边城市,共建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质量、增长动能明显提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全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规模总量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持续保持在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0%左右,税收收入、从业人员规模稳步提升。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4100亿元。

结构质量明显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能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较“十三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突破15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89%。

专栏1 “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 量

2020年

2025年

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2562.1

410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0

>50

3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8.1

10

4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

%

39.5

45

5

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交易总额

亿元

51.99

150

第四节 空间布局

加强各县区协同发展,发挥交通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不断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一环一带多点”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打造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围绕都市核心区,打造聚合创新资源的平台城市,依托科技、文化、人才等资源基础,进一步集聚高端资源要素。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现代金融、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抓好科技产业社区及楼宇经济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中心、时尚创意中心、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功能,打造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核心增长极。

提质服务业发展关键环。环都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和城镇化发展需求,与都市核心区错位联动发展。积极承接都市核心区市场外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增强服务业支撑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文化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等服务档次,不断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质量,形成全市服务业提质发展的重要引擎。

建设特色服务业发展带。南部生态发展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吸引乡贤返乡创业,着力发展高端特色民宿,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提质发展,建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旅休闲目的地。

强化服务业载体多点支撑。加快推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载体规划建设和提质升级,引导服务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服务设施完善、品牌集聚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服务业载体,构建多层次、高能级的服务业载体支撑体系。

第三章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围绕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需求,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科技服务,提质发展现代金融和信息服务,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和中介服务,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体系。

第一节 现代物流

围绕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建立“通道+枢纽+基地+节点”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智慧化改造、绿色化升级,打造现代化物流强市。到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降低2个百分点。

打造干支线物流通道。以国家干线物流通道为主脉,加快构建“公铁空”物流大通道。以国家枢纽物流通道为载体,加快打造“一环六辐射”的区域物流通道,密切洛阳市与周边城市间的支线联系。以洛阳市城区为中心,升级改造“一城六向”城乡物流通道,实现物流节点区域全覆盖。

专栏2 洛阳物流通道

国家通道

空中物流通道

加快推进洛阳机场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航空物流设施,启动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东西物流通道

依托陇海、三洋铁路,连霍、盐洛、宁洛高速,G310、G311、G343、G344等,打造贯通东西物流通道。

南北物流通道

依托焦柳铁路,二广高速,241、207国道等,打造贯通南北物流通道。

区域通道

“一环六辐射”区域物流

通道

一环。渑栾高速公路洛阳市境段(渑池-洛宁)-洛宁经嵩县、汝阳至汝州高速公路-林桐高速公路(林州至桐柏)-焦作-长济高速公路(新乡长垣至济源)对接后形成环形高速公路。

六辐射。一辐射(陕西):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G310国道洛阳西段、S96洛栾高速、S92洛卢高速洛阳西段;二辐射(山西):焦柳铁路、S95济洛高速、G55二广高速、G207国道洛阳北段;三辐射(山东):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G310国道洛阳东段;四辐射(湖北):焦柳铁路南段、G55二广高速洛阳南段、G207洛阳南段;五辐射(安徽):G1516盐洛高速、G36宁洛高速;六辐射(河北):G55二广高速北段、G3511荷宝高速、G4京港澳高速。

城乡通道

“一城六向”城乡物流通道

一城。以洛阳市涧西-高新-洛龙-西工-老城-瀍河区为中心。

六向。孟津区方向:G55二广、S95济洛高速、洛吉快速、G208洛阳-吉利段;偃师区方向:洛偃快速、G310、S314洛阳-偃师段;汝阳县方向:G55二广、S240洛阳-汝阳段;伊川-嵩县-栾川县方向:S96洛栾高速、洛栾快速、G208洛阳-伊川-嵩县段;宜阳-洛宁县方向:洛宜铁路、S314洛阳-宜阳段,S315洛阳-宜阳-洛宁段、G241宜阳-洛宁段;新安县方向:陇海、G310洛阳-新安段。

构建两大物流枢纽。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两大物流枢纽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物流枢纽集聚,打造全国重要的供应链组织中心和商贸集散基地。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洛阳华晟物流园建设,完善铁路口岸、海关综合监管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等枢纽功能,打造洛阳双向开放重要国家物流平台,培育发展枢纽型产业。

涧西国际物流版块:布局智慧公路港、铁路口岸区、国际多式联运区、供应链服务区、城市物流综合体五大功能区。整合周边存量铁路物流资源,提供原材料、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工业物资物流服务,开展国际多式联运、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公铁海空”联运等业务。

伊川国内物流版块:布局供应链服务区、现货交割仓库、有色金属集散与交易区、区域分拨配送中心、铁路物流区五大功能区。整合区域内原矿石、金属、建材等大宗商品,开展“公铁海”干支线运输、金属交割等服务,并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和生活物资区域分拨及配送服务。

——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依托商贸集聚区、大型专业市场、城市消费市场等,加快申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商贸活动、城市大规模消费需求提供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以及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

打造特色物流基地。结合产业发展以及消费需求,通过串联不同城市,有效联结周边区域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等物流设施,打造物流服务要素高度集聚、物流运作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业务协同的区域特色物流基地。发挥市场信息、现代仓储、配送和市场展示及交易的四位一体作用,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化和系统化。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冷链物流、电商快递、保税物流、化工物流、应急物流等特色物流基地。

专栏3 洛阳市特色物流基地

铁路物流基地

谋划建设西工区多式联运、铁路物流基地等项目,打造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基地。

冷链物流基地

引进龙头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实施厚疆农产品冷链、康普中央厨房、国药洛阳智慧物流等项目,提供冷链运输、冷链仓储、流通加工、区域分拨等服务。

电商快递物流基地

加快建设中部电商港、洛阳顺丰创新产业园、韵达洛阳产业园、中国邮政豫西邮件处理中心等项目,为洛阳及周边地区电商产品提供存储、包装、中转分拨、配送等服务。

保税物流基地

加快推进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满足进出口企业跨境电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通关、集装箱拼箱等需求。

化工物流基地

谋划建设孟津危化品物流中心,服务本地石化产业,提供危化品车辆检测、应急救援、车货匹配、车辆停靠、车辆后市场等服务。

应急物流基地

建设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物流基地,充分利用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社会运输渠道,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资运输中转站。

布局物流节点。深入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整合利用现有邮政、供销、交通等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提升城乡物流配送效率。在每一个县域打造一个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有完善设施的县域综合物流节点;健全农村物流服务中心,推动乡镇综合服务站和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开行统仓共配、统一配送、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车”。加快形成城乡物流网络效应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

推动“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围绕服务产业、满足消费需要,在交通场站、开发区、专业市场等物流需求集聚地,统筹规划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发挥物流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统筹规划开发区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开发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制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方案,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快递企业全面参与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支持农产品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集散、加工、展示、交易中心,谋划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

加快物流业智慧化改造。申报省级智慧物流园区试点,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推进物流业向智能化发展。运用互联网发展物流金融、在线交易等物流新服务。整合现有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加强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信息共享与沟通合作,形成跨行业和区域的智能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物流企业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立体库、自动化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等设施,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应用水平。

促进物流绿色化升级。推动创建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在物流领域的替代应用,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配套建设充电桩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促进城市区物流配送体系节能减排。以绿色物流为突破口,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鼓励使用绿色包材,推广循环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推行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支持公共性快递分拣处理中心建设,推动实现仓库、园区等建筑的绿色设计、施工和运行。

第二节 科技服务

强化科技服务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行业,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实现“双倍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5%左右,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发展研发服务。引导支持研发平台提档升级,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方向培育申建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龙门实验室建设,培育创建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聚焦十大产业集群,支持洛阳LYC轴承、中信重工、中航光电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现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新建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支撑引领产业链创新。鼓励研发类企业向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提供第三方研发服务。支持引导大院大所和驻洛高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供科技项目推广、技术难题攻关、科技规划等科技创新服务。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充分发挥洛阳工业设计优势,积极参与“设计河南”建设。强化中信重工、拖研所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中色科技、河南科技大学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水平,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构建三级工业设计中心体系。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智能制造方案供应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洛阳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方式,提供涵盖设计咨询、设计培训、交互设计、结构设计等各类工业设计产品服务信息和解决方案,提高洛阳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化。

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服务。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争创国家级运营中心。加快洛阳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复合型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引导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高水平建设专利导航实验区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发挥洛阳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引领作用,引导本地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兴办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体系。加快建设洛阳科技创新大数据平台,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一站式”服务。

提升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拖拉机、矿山机械、轴承等国家级技术检验检测平台技术水平,充分挖掘其公共服务能力,适时转企改制,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高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水平,推进与美国、欧洲、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权威机构资质互认,为企业进入全球市场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服务,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加快河南省钨钼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进度,提高钨钼产品质量检验水平。创新检验检测信息化服务模式,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高质量规划建设科技产业社区,加快中科信息产业园科技产业社区等试点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规模化发展。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推进现有科技园区提质升级,进一步提高创业孵化能力。积极搭建创业者交流和展示平台,支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持续举办承办“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洛阳创业之星大赛等高端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促进国内外优质双创资源集聚,塑造“双创河洛”品牌。

专栏4 科技服务重要平台载体

科技创新园区。提质升级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理工学院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园区,加快建设以科技产业为支撑的伊滨科技城。

科技产业社区。加快建设伊滨区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科技产业社区、洛龙区光电科技产业社区等科技产业社区建设,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试验区。

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龙门实验室,提升清华高端院洛阳先进制造业产业研发基地、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等建设水平,引进浙江大学、华为公司等来洛建设研发机构。

中试基地。依托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支撑引领产业链创新。

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支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培育申建阿特斯、北方玻璃、华荣生物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第三节 现代金融

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导向,持续实施“引金入洛”工程,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功能齐备、创新活跃、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建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到202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达到1.5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左右,境内外企业上市总数达到25家以上,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2-3家。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打造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金融市场体系,吸引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等各类金融机构在洛集聚。扩大银行业规模,积极推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洛阳,推动本地银行健康发展,鼓励村镇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资本实力。积极发展保险业,推动保险机构在洛建立区域性中心。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取业务牌照,鼓励本地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设立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丰富业务资质。引导金融服务重点发展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加大对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优先满足重点工程、项目资金需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建设高水平资本市场。扎实开展资本市场筑基行动,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改革机遇,完善上市重点企业培育库,落实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培育制度,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提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能力,鼓励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实施战略性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提升企业发债融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基金入洛”,重点发展市场化基金,引进扶持投资A轮、企业初创期的天使创投基金,助力洛阳风口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政府引导产业基金发展,整合市级引导基金。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逐步推动增信、资产评估、金融资讯服务、信用评级、会计、律师、审计等在洛展业,完善资本市场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现代金融机构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依托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推进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开展企业信用信息授权查证、出口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等试点业务,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推动业务模式、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培育供应链金融中心。深入推进省级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引导银行、创投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高效运营科技贷、科创引导资金等科技金融产品,推进科技支行、创业投资机构建设,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开展绿色产品第三方认证。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打通消费金融堵点。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洛阳实际推出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消费信贷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创新品种。支持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优化改善金融环境。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业水平,保障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金融信用和风险防控体系,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加快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数据库,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完备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和处置水平及能力。建立统一的资金托管清算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发展股权众筹、产品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专栏5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任务

壮大产业基金。利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与本地基金公司合作,设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储能与氢能、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专项产业基金。

规范融资担保。加强对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提升融资担保公司的公信力,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健康发展,改善和提升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

推广普惠金融。持续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县、示范村创建,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将网点下沉到县级以下区域,扩大金融机构网点、设施、业务覆盖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扶持中小企业、“三农”和个体工商户,提升金融融资服务水平。

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进入产业技术创新领域。探索以股权、债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人才和项目的路径。简化“科技贷”审批流程,建立银行科技信贷评估奖励机制与企业融资信息对接机制,完善科技金融工作容错机制,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创新能力。

完善绿色金融。鼓励金融资源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倾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带建设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第四节 信息服务

持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网络通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信息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服务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加快产业集聚和生态构建。到2025年,信息传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实施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扩大光纤网络和5G网络覆盖,加快窄带物联网、IPV6、云计算中心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抢抓河南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战略机遇,高标准建设洛阳大数据产业园,推动中移在线数字服务生态集群、中原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制造业大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垂直行业融合创新,优先在智慧城市、能源化工、公共服务等领域创新智慧应用,建设行业解决方案和集成应用平台,不断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助力重点行业转型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中信重工智能制造、中原制造工业共享云平台等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洛阳)二级节点推广应用,完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文创等产业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联动、跨界业务融合,探索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无人经济、微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产业链数据采集,推动数字大田种植、数字设施种植、数字畜禽养殖等现代农业发展。

培育壮大软件产业。扩大洛阳软件产业规模,引导软件服务企业向信息科技园区聚集发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工业软件在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应用,推进智能装备制造和机器人、工业控制、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开发一批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大数据分析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培育壮大中重自动化、众智软件、鸿业科技、泰斯特等本地优势企业,支持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

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高水平建设中国(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积极创建示范网点(店)、示范村(镇)和淘宝村(镇),加强“洛水竹艺”“伊礼相待”等区域性特色农村电商产品公共品牌建设。鼓励文旅企业与携程、去哪儿网等大型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度合作,推动电子商务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服务,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内部产供销一体化平台的集成应用,实现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洛阳ITC培训孵化平台、洛阳863创智广场等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暨企业孵化平台作用。

第五节 中介服务

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推动中介服务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城市现代化相协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体系。到2025年,培育服务设施完善,品牌集聚度高,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中介服务园区(楼宇)5个以上。

优先发展重点行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发展信用、广告、法律、咨询评估、人力资源、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提高中介服务整体素质和能级水平,引导中介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转变。引进知名企业,培育本土骨干企业,激发中小企业活力,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规范,加强管理,打造自律规范、运行高效的中介服务体系。

专栏6 中介服务发展重点任务

信用服务。积极培育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主体,开展信用服务机构登记管理,建立信用服务机构信用评估和分类管理制度。推动信用大数据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信用服务业规模。

广告服务。规划建设省级广告产业园区,培育广告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广告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增强广告创作的文化内涵,提升创意设计、策划、制作水平,加快传统业态升级。重点培育新媒体广告、创意策划骨干企业。

法律服务。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推动法律服务专业化和职业化。重点发展一批能够从事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知识产权等业务的律师事务所。

咨询评估。重点发展商务咨询、营销策划、投资咨询评估、工程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健全职业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执业培训和行业自律,提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鼓励本地产业研究院(所)、高校、管理咨询企业开展咨询评估业务。

人力资源。积极筹建洛阳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综合性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和多功能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系统,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效率。重点发展人才测评、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业务。

会计审计。打造专业财税服务楼宇,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财税机构集聚发展。鼓励本地较大规模的会计、审计等服务机构通过兼并、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动中介服务集聚发展,发挥都市核心区交通便捷、商务空间集聚以及商业配套完善的优势,加快集中连片商务楼宇的规划建设,打造多业态多类型、规模化差异化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商务楼宇品质提升工程,鼓励进行楼宇硬件设施、外部形象和智能化改造,合理配置商业零售、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宾馆会展等相关配套设施,提升商务楼宇的整体档次和综合品质。加强重点商务楼宇培育,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招商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强化重点楼宇业态规划,积极打造法律、金融、信息、科技等专业楼宇,培育一批税收超千万元的示范楼宇。

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引导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洛设立总部、区域型总部、营运总部、区域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或分支机构。培育本土成长型总部企业,对发展势头良好的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通过产业引导基金、人才、项目等配套扶持政策,培育成为总部企业。支持各县区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规格的总部经济园、总部经济基地。

加快发展会展经济。办好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第三届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大运河文化高峰论坛、“一带一路”(洛阳)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洛阳工业博览会等活动,打造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会展品牌。妥善应对疫情影响,加快会展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赋能智慧会展。完善会展市场主体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驻洛发展,支持洛阳文旅集团等企业承办重大节会活动,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集团为龙头,中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会展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主体体系。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会展场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建成洛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推动现有场馆改造提升,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多功能展览场馆。

第六节 节能环保

加快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向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商转型,探索“装备制造+服务”模式,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着力培育环保咨询、智慧环保等新兴环保服务,推进“互联网+回收”业务模式,逐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到2025年,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型企业达到5家以上,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基地。

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主体。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机构,搭建技术成果交易、信息、技术咨询、中介、金融等服务平台,提供高效快捷的节能环保服务。加快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支持中信重工、瑞昌环境、隆华节能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装备制造+服务”模式探索,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向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商转型。推动电力、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环保服务产业部门,开展专项环保服务业务,构建“原产业+环保服务业”模式。推动企业资源整合,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节能环保服务。

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家等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鼓励建投节能、蓝海节能等重点企业开展节能服务,推动企事业单位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咨询,提升节能报告编制、节能诊断、能源审计、节能审核、用能权交易等专业化节能服务水平;规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环境监测、环保工程设计、排污权交易技术核定等环保服务。培育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品认证、环境物联网、智慧环保等新兴服务,深入推进排污权、用水权交易。加大洛阳碳普惠试点城市建设力度,培育“碳达峰”“碳中和”衍生服务,充分发挥碳普惠(河南)运营中心作用,建立立足洛阳、辐射豫西的区域碳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加快偃师区、宜阳县、新安县、伊川县静脉产业园建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回收”业务模式,实现回收处理智能化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衔接,推动“两网融合”。鼓励选矿单位与尾矿资源化利用企业加强合作,开展尾矿库专业化委托管理服务,建立尾矿管理与综合利用相衔接的治理模式。推广秸秆第三方收贮运模式,提高农林剩余物回收率,促进高值化利用。加快推进省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领带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行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第四章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顺应居民生活消费升级新趋势,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重点发展文旅文创和商贸服务,优化提升养老育幼和健康服务,提质扩容家政服务,不断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高品质生活需求。

第一节 文旅文创

坚持文化铸魂、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洛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活化文化资源利用方式,构建特色突出、以人为本、效益多元的文旅产业新格局,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和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创建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全市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8%,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构建融合发展格局。完善全域全时全季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伏牛山国民休闲度假地、洛河人文历史旅游体验带、伊河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形成“一核两翼两带”文旅融合发展布局。做大做强洛阳文旅集团,组建洛阳文化演艺集团,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文旅企业规模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集观光旅游、民俗休闲、非遗体验、美食品尝等于一体的特色文旅街区。推出一批华夏文明探源、丝路运河文化品鉴、都城遗址感知、博物馆之都研学、牡丹花海观赏、河洛山水生态畅享、工业文化体验、红色基因传承、运动休闲康养、乡村田园风情感受等文旅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文博院馆、遗址遗迹、河洛文化、现代农业、自然科学等研学营地和基地。加快文化旅游与生态、工业、体育、科技、会展等产业融合创新,丰富拓展文旅新业态。

专栏7 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

特色文化游。以河洛文化、古都文化、根亲文化、运河文化、牡丹文化等传承创新、活化利用、转化发展为重点,加快五大都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洛邑古城、牡丹博物馆、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游精品线路,擦亮洛阳文化品牌。

休闲度假游。依托伏牛山和黄河流域的生态、地热、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推动白云山、老君山、重渡沟、龙峪湾、伏牛山滑雪场、黄河小浪底等项目提档升级,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山水文化、养生休闲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围绕乡村振兴,打造三彩小镇、爱和小镇、卫坡蓝城、赵老屯民俗文化村等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百村百人百宿”计划。

工业旅游。依托老工业基地资源及优势,加大对老厂区、老厂房、老街区的改造利用,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体验馆、VR场景体验区、创意产业园、工业文旅街区,完善工业文旅产业链,创建涧西老工业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研学旅游。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旅行营地,分类打造自然和人文系列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全国一流的研学旅行服务体系,打造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城市,叫响“研学洛阳、读懂中国”品牌。

红色旅游。将“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等打造成知名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不忘初心”“峥嵘岁月”等红色旅游线路;依托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嵩县、栾川革命遗迹,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推动文旅品牌建设。围绕“行走洛阳、读懂历史”,找准城市定位,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盛世隋唐”“黄河文化”“伏牛山水”“国花牡丹”“工业遗产”等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知名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矩阵。提升“5A嵩县”“醉美汝阳”“休闲宜阳”等县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山水生态、历史文化等优势,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品牌集群。建立“洛阳美食”“洛阳节目”等品牌数据库,推出“洛阳源耕”“栾川印象”“洛水山肴”等特色产品品牌。持续提升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古都论坛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水平,擦亮洛阳城市品牌名片。加快推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工业遗产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推动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扩大“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影响力。

提振文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新应用的跨界融合,强化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做大做强工艺美术、精品演艺、实景游戏、数字文博等文创产业,高质量建设洛邑古城、新唐街、大唐西市等文旅综合体,加快推广数字电影《龙·门》、原创动漫《龙门奇妙境》和纪录片《神都洛阳》等作品,推出《明堂韶乐》《唐宫乐宴》等沉浸式演艺项目,实施隋唐洛阳城文旅文创主题公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具有洛阳标识的文创产品。培育壮大文创骨干企业,抓住河南省文旅集团落户的契机,壮大洛阳文旅集团,加快组建洛阳文化演艺集团,助力FB、卡卡等新锐文创市场主体发展。持续办好洛阳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洛阳工艺美术作品”等活动,举办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论坛,加强与抖音、快手、爱奇艺等平台合作,深化青年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络推广,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推动特色文创礼品开发,打造“洛阳礼物”“洛阳三彩”“博礼文创”等文创品牌,尽快加入“老家河南”“黄河非遗礼物”推广计划。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健全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专列、旅游包机等交通服务水平,增加境外旅游航线,建设伏牛山、沿黄旅游环线。推进城市标识化、旅游标准化建设,完善交通驿站、停车场、房车营地等服务设施,提升旅游集散服务功能。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国家(省)级自驾游目的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乡村旅游景区和高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标准化乡村旅游产品创建。实施星级酒店和精品民宿提升工程,加快伊水迎宾馆、河之洲等度假酒店建设运营,叫响“伏牛山居”“黄河人家”“伊水悠舍”等精品民宿品牌,提升高端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按照“全市一盘棋、线上一张网”原则,完善“享游河洛”文旅消费、洛阳智慧旅游和旅游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运营,实现旅游全要素线上交易,提升数字化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建设水平。实现3A级以上景区5G全覆盖,4A级以上景区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导游、智能监控全覆盖。

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加快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深化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消费产品供给,改善旅游消费环境,不断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加强夜间文旅产品开发,打造“古都夜八点”,提升龙门石窟、天堂明堂、牡丹博物馆、阳光工业游园等景区夜间游览服务,打造应天门、广州市场步行街等夜经济地标,培育高品质夜间文旅经济项目。加强对国潮、国风、国漫等青年主题文旅活动的支持,打造一批潮流时尚消费街区(园区),为游客提供更多“潮”产品和“深”体验,催生新业态。开展文旅促销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推进旅游景区淡旺季差异化定价,持续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消费月)”活动。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谋划建设河洛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艺术国际交往展示中心,搭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运河文化、客家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沿黄河城市间的交流合作,联手打造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沿黄生态廊道,进一步带动城市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发挥洛阳文旅优势,通过共建网络、共办展会、共推节庆、共同推介,强化与周边省市的文旅区域协同,推出一批高品位文旅产品。加强多区域文旅组织间协作,以华夏文明之源城市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融合之路”北魏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等为抓手,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推出区域旅游联票、实现旅游市场共享、客源互换、延伸文旅产业链,扩大洛阳文旅“朋友圈”。

第二节 商贸服务

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商贸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商贸主体活力,不断提升现代商贸发展质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300亿元,年均增长9%。

推动商贸服务网点提质升级。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市县级商业中心繁荣发展,完善社区(农村)便民服务体系,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发展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底蕴深厚的商业体系。

——增强商业中心辐射力。按照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核四心多点”的商贸业发展体系,构建以西工、涧西、洛龙为一体的区域级核心商业区,完善老城、伊滨、孟津、偃师四个商业中心,推动多个商业综合体协同发展。围绕县域生活消费需求,推动县级商业中心提档升级。

——推动专业市场集聚。依据城市发展定位和布局,将都市核心区零散布局的专业市场逐步外迁,在环都市区形成工业品专业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集群。加快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引导专业市场与物流园区结合,功能联动发展。

——完善便民商业体系。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加快社区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的社区商业模式,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农村便民服务点建设,鼓励品牌连锁企业下沉服务网点,建设一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点,完善农村便民商业体系。

深化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按照“凸显特色、规范管理、品牌化建设”的思路,促进商业空间与城市需求有机结合,统筹商业街区建设,加强全市统一规划引导,加快存量商业街区有机更新,合理规划新建特色商业街区,打造酒吧、美食、非遗、古玩等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推进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市场步行街等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建设,争创一批省级以上示范步行街、旅游休闲街区。

培育商贸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迎合消费方式转变,挖掘青年人消费动向,培育体验化、情景化、智能化、沉浸式的商贸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青年友好型消费城市。推广O2O等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推动数字贸易平台和实体商业双向融合,发展直播电商、“云逛街”等线上新模式,普及“无人商店”“无人货柜”等线下新业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在商贸区域全覆盖,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商圈”。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沉浸式室内主题公园、艺术画廊、文艺表演等时尚类业态,向时尚社交型商业综合体转变。依托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保税商店,发展跨境购、保税购,建设保税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促进住宿餐饮业优化升级。打造多层次住宿体系,推动高档星级酒店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品牌酒店,提升高端接待能力;积极发展经济型酒店,加快品牌培育、引进,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补充发展公寓型酒店、家庭式旅馆、青年旅社、景区酒店、主题酒店等多种酒店业态,发展高品质特色民宿,丰富住宿体验。培育大型餐饮企业集团,提升餐饮企业运营水平,引导餐饮企业采用线上预定、网络营销、集中采购、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无接触配送等方式,实施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实现运营升级。加强洛阳美食宣传,定期举办特色美食文化节主题活动,借力互联网平台提升洛阳美食的知名度。强化餐饮老字号培育,对中华老字号、省市级老字号餐饮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建立老字号餐饮企业储备库,构建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杜康转型发展,大力宣传杜康品牌,营造“洛阳人喝洛阳酒,洛阳人喝杜康酒”的市场文化氛围。

第三节 养老育幼

加快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安宁疗护试点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育幼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育幼模式协同互促,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4.8万余张,总托位数达到3.7万多个,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育幼服务体系。

完善养老育幼服务设施。严格落实社区养老育幼服务设施配建制度,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规划建设配套养老育幼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养老育幼服务需求。推动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公办养老育幼服务机构供给能力。支持机构养老发展,积极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开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积极探索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机构和家庭托育点,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建设非营利性托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增加托班供应,鼓励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在就业人员密集地区建立托育服务机构。

健全养老育幼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市级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民小区养老服务站点、家庭养老床位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城市区基本养老全覆盖。夯实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地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加快推进“乐养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15分钟“养老圈”,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造,推广“集中+居家”四类养老模式,探索建设乡镇区域集中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小型集中养老服务点和村级居家助老服务点,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补齐育幼短板,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提升养老育幼服务质量。推进医养有机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医疗机构设立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推动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加快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医养结合知名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服务网络,通过“派单式”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护理保健、辅具配备、紧急救援等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为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提供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服务。逐步完善养老育幼服务标准,加强养老育幼服务规范化建设和行业监管,构建养老育幼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培育养老育幼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省级试点建设。创新发展旅居养老,大力发展养老休闲和养老旅游业,重点打造北部沿黄水域文化养老带、西南森林涵养旅游养老带和南部汝阳温泉养生养老带,促进养老与文化、旅游、养生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鼓励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建立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连锁机构,探索发行托育服务体验券。

第四节 健康服务

以全面推进健康洛阳建设为引领,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着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制度,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培育健康服务新模式,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体育、文化深度融合。到2025年,争创2-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8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脑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创河南省医学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强市级医院和县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扩大服务供给,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治未病”服务,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室,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发展中医康复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发展针灸、推拿等特色中医医疗康复服务业,支持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康复科室发展。依托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洛阳市平乐正骨学校大力培养护理、康复、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人才。

大力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不断优化“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建立终身动态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和主动干预,提高健康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精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制度,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积极推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发展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调理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开展个人健康风险评估。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培育健康服务新模式。积极发展健康旅游,加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医疗、健康养生、康复保健、休闲疗养等功能的知名健康旅游目的地、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深入推动体医融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一批以科学健身为核心的体医结合健康管理机构,围绕慢性病预防、运动康复、健康促进等目标,推广体医结合服务。培育健康养生文化产业,鼓励重点医药企业建立健康文化体验馆、中医药健康文化展览馆等,提供养生管理、咨询、培训、体验等服务。推广智能健康软件、系统、装备应用,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等服务。

促进体育健身提速发展。积极开展全民体育健身行动,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促进冰雪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逐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结构,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培育体育康复产业,探索设立体育康复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国际和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扶持和提升本土赛事水平,延伸赛事产业链条,重点打造栾川伏牛山滑雪、宜阳皮划艇激流回旋、嵩县木札岭漂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项目,加快推进洛阳市奥林匹克中心建设,全力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第五节 家政服务

以河南省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培育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健全家政信用体系,促进家政服务创新发展,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30家星级家政服务企业,建设60个家政进社区示范网点。

加强家政服务主体培育。引导企业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品牌化发展,提升家政服务品牌企业形象,按照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培育认定一批服务质量优、社会美誉度高、示范引领强的家政服务示范机构。推动家政中介机构转型,鼓励小微家政服务企业向运作规范的员工制企业方向发展,引导灵活就业人员逐渐实现稳定就业。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下岗工人等在家政领域创新创业,激发家政企业活力。支持家政企业创新开展家庭理财、收纳、保健、心理健康等服务,探索家政与物业、快递、健康、零售等融合发展,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家政服务需求。

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实用课程,扩大招生规模,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开展“互联网+培训”模式,开发优质课程,增强培训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开展岗前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回炉培训,倡导标准化、多元化、定制化培训及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形成公益性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家政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推动规范化品质化发展。依托家政信用平台,建设家政企业、从业人员信息数据库,完善企业“一企一证一码”、从业人员“一人一卡一码”及“红黑榜”信用监管机制。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家政服务三方权利义务关系。鼓励家政服务企业积极争创“巾帼家政”“重点家政服务品牌机构”等家政品牌。进一步畅通“12315”、互联网平台等消费者诉求渠道,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作用,建立家政服务纠纷常态化、多元化调解机制。积极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支持示范企业在社区设立标准化网点,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第五章 发展路径

第一节 推动产业融合

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支持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鼓励制造企业拓展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增值服务,由提供“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发挥信息、渠道、创意等优势,开展反向制造、反向整合,与制造业企业联合打造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加快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探索可行模式发展路径,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加快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农机作业及维修、病虫害防治、产品检验检测认证、仓储保鲜、土壤环境监测、市场信息咨询等服务,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兴业态,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广农超、农企等多种形式产销对接,推动“快递进村”,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度假村、民间文化艺术园等,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地。

加快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支持服务业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支持优势服务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经营,培育具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大型综合集成商,实现信息、金融、物流、商贸、会展等业务集成。大力实施“互联网+”“旅游+”“文化+”等行动,促进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业态融合创新,深入挖掘释放融合性消费潜力。

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创新、深入探索、积极培育的发展导向,促进各种形式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平台经济发展,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等功能。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分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促进体验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的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

第二节 建设服务载体

强化国家级战略平台先导作用。推进国家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打造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高地。主动承担专项领域先行先试任务,在细分行业申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探索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支撑发展模式,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样板。

加快服务业园区建设。引导服务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中介服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等服务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园特色化发展,构建“通道+枢纽+基地+节点” 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促进专业市场提质升级,推动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市场融合互动,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中心。

强化各类服务业载体区域服务功能。鼓励制造业基础好的县区围绕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在大型特色农产品规模种植区域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基地,提升“产、储、运、销”一体化全链条服务能力;鼓励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康养基地,满足居民休闲、养老需求;优化城乡生活服务网点规划布局,按照“15分钟生活圈”,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点,完善城乡便民商业体系。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快构筑开放、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依托国家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构建与服务业投资和服务贸易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制度体系,全力推进制度创新实践,在完善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健全促进机制、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动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完善以软件开发为基础,以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自动控制、新材料应用为引领,以智能设计、流程设计、解决方案、技术咨询为支撑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服务外包产业提档升级。发展高附加值服务外包,积极发展并推广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向全球数字化贸易平台升级。

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实施“洛企出海”行动,支持优势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形成竞争新优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口博览会、中国ᅳ东盟博览会等,做好展览展示及项目推介、企业对接洽谈工作,深度拓展传统市场,开发新兴市场。

第四节 激发服务消费

增加服务有效供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新型消费场景,优化服务供给,开发新型服务。进一步放宽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合理引导连锁商业品牌向县乡延伸,提升消费供给品质。提高农村消费供给能力,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畅通农产品和消费品双向流通渠道。

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深挖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潜力,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提振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吸引健康体检、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消费回流。组织实体企业、电商平台,举办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游购娱一体的“1+N”系列促销活动,释放消费潜力。

优化服务业消费环境。在文旅、家政、养老育幼、商贸等重点领域制定优质服务规范,评选行业服务质量先进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深入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和流通消费领域价格监管。严厉打击销售侵权假冒商品、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统筹规划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出台推动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各县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发展工作。

强化组织实施。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规划分解年度目标,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建立规划执行评估制度,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按照责任分工,制定专项推进方案,确保规划明确的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完善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支持开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家政服务等重点行业统计,探索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监测,逐步健全服务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全面落实各项税收及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增加地方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县区出台支持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引进股权投资等多种渠道融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向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重点领域。

强化用地保障。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加大现代物流、养老育幼等具有社会功能的服务业用地保障力度,重点保障省市重点项目用地。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健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完善“标准地”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企业盘活闲置园区、厂房、楼宇等存量资源,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众创空间等服务业。

强化人才保障。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引育体系,全方位满足服务业发展人才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端人才纳入“河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高层次人才结构。实施人才扶持计划,吸引更多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集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培育壮大服务业人才队伍规模。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有序放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对内外资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在自贸区探索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开放举措。

营造公平竞争政策环境。健全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和工作机制,强化竞争性政策实施,清理行业准入、资质标准、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公用事业和民生服务领域反垄断执法。针对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展会、服务贸易等重点环节,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进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加快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根据国家部署,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建立重点监管清单制度,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大数据协同监管,加快推动“互联网+监管”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对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健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动态调整的“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每年滚动实施200个左右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断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规模。

专栏8 服务业重大项目

“十四五”期间,计划滚动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516个,总投资429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00个,总投资1509亿元;新开工项目316个,总投资2789亿元。

现代物流。重点推进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华晟大宗商品物流园等70个项目,总投资361亿元。

科技服务。重点推进伊滨区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科技产业社区、建龙微纳分子筛应用技术研究院等43个项目,总投资388亿元。

文旅文创。重点推进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白云山5A景区配套设施提升等248个项目,总投资1796亿元。

商贸服务。重点推进汉德隋唐洛阳城文旅步行街、国润汽车产业园等68个项目,总投资822亿元。

其他方面。重点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天河康养旅游综合体等87个项目,总投资931亿元。

相关问答

谁知道洗衣机售后哪个好- 一起装修网

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为您提供谁知道洗衣机售后哪个好的相关答案,并为您推荐了关于谁知道洗衣机售后哪个好的相关问题,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装修问题,因我而止。

汝州属哪个市?

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辖21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汝州属于哪个市?

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辖21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汝州5年内会通高铁吗?

等市,后...汝州5年内难有高铁。根据题目描述,先说说呼南高铁,呼南高铁起于呼和浩特市,终于南宁市,早期公布呼南高铁线路走向为经河南焦作,郑州,平顶山,南阳等市...

三洋铁路时速多少公里?

三洋铁路途经三门峡市、洛阳市、汝州市、平顶山市郏县、禹州市、许昌市、周口市扶沟、太康、柘城、鹿邑、安徽亳州市、永城市、蒙城、怀远、蚌埠市、五河、淮...

告诉我!!河南 洛阳市 录取率高工业信息学校机电技术专业,工业...

[回答]专业类别丰富,选择面大来洛阳科技中专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就业机会。升学就业双渠道,修身立业双成功拥有数十所价值上千万的实习、实训中心、体育运动...

合肥佳通轮胎公司怎么样

北纬32°、东经117°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省份安徽省(AnhuiProvince)辖区合肥市辖4个市辖区,3个...

合肥同道商贸有限公司是不是骗子??

要不是骗子公司,我就把腾讯网吃了,知道为什么叫投资公司吗,听名字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公司我看多了,第一天去就给你洗脑,和你说多少多少年就能...

合肥同道商贸有限公司是不是骗子??

要不是骗子公司,我就把腾讯网吃了,知道为什么叫投资公司吗,听名字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公司我看多了,第一天去就给你洗脑,和你说多少多少年就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