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标准

厦门兴川家电维修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小编 2024-11-24 收费标准 23 0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 202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多个国家级战略规划落地四川,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力支撑。

◆ 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提出并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让诗仙李白抚膺长叹的“蜀道难”,如今已被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代。过去5年,四川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万亿元,相当于前两个5年总和。

◆ 2022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64万亿元,工业经济的“坚强曲线”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发挥了“定盘星”作用。

◆ 四川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显著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能。目前,在川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三位;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天府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视频加载中...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丁 任硌 韩洁 江毅

治蜀兴川,气象万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四川考察调研,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202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擘画宏伟蓝图。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为中国交通“四极”,推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多个国家级战略规划落地四川,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力支撑。

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提出并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2022年,四川克服多重困难挑战,经济运行走出一条复苏曲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6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粮食产量实现连续超过700亿斤。在全力谋发展的同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心全力办好老百姓的事,促进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同轨同享。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位于盐源县棉垭镇的四川盐源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凉风坳风电场一角(2022年6月20日摄)江宏景摄/本刊

相向协同 新增长极乘势跃升

3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西部经济总量超30%;成都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

相比过去成都、重庆“双核超大”,成渝之间的城市发展势头明显加快: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绵阳、宜宾先后突破3000亿元。

绵阳的表现格外令人欣喜。党的十九大以来,绵阳经济总量以每年300亿元左右的速度攀升至2022年的3626.9亿元。今年一季度,绵阳经济增速达8.5%。

“我们跳出四川看绵阳,走访苏州、厦门、东莞、佛山等发达地区,增强了抓机遇、促发展的紧迫感。”四川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表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绵阳发挥自身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大力引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去年引进7个百亿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3个上半年已投产,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相向而行,川渝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3年多来,四川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与重庆携手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等领域互联互通,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截至目前,川渝两地滚动实施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累计开工226个、完成投资8133.4亿元,今年1至4月完成投资1163.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4.3%。

过去电子信息、汽车等川渝两地竞争激烈的主导产业“从竞争走向竞合”。两地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推动产业链、园区和招商引资合作,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超80%,川渝正携手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国内面板行业龙头京东方在川渝地区投资超2000亿元,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消费类终端电子产品的AMOLED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3条AMOLED生产线分别位于成都、绵阳和重庆。“随着产业协同力度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围绕京东方的配套企业超过40家,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成为中国柔性显示产业最大集聚地。”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说。

——织密立体交通网络,畅联全球。“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让诗仙李白抚膺长叹的“蜀道难”,如今已被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代。过去5年,四川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万亿元,相当于前两个5年总和。

截至目前,四川高速公路达到917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800公里。西成高铁、成贵客专建成通车,成达万、成自宜等高铁正加速建设,将更快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

2021年6月,“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开启西南腹地通向国际国内数百个城市的空中新走廊。古蜀先民用太阳神鸟金箔寄托的飞翔梦,如今实现。

——形成开放新支点,推动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四川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2022年,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首破万亿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35.3亿美元,居中西部第一,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77家。新成昆铁路全线建成,开通运行中老班列拓展东南亚大市场;国际(地区)航线25条,2022年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22.1万吨,创历史新高……

锚定工业兴省 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作为传统的内陆农业和人口大省,四川的工业体系源自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当时全国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集中到四川,奠定了工业发展坚实基础。

从2011年的2.11万亿元,四川经济总量每隔三四年新增1万亿元;2018年迈上4万亿元台阶后,四川持续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2022年达5.67万亿元。

四川已建立起涵盖41个工业大类、体系较为完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我国水力发电第一大省、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产业生产基地。

经过10年快速发展,四川走到了新的关键节点:如何既保证量的合理增长,又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坚持“工业兴省”不动摇。四川省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工业兴省不动摇。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力争到2027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万亿元。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其中的核心部件之一。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加工数字化车间的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不断挥舞。

“智慧化生产线让叶片加工精度达到0.03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1/3,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公司叶片分厂党总支书记王昌忠说。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介绍,2022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64万亿元,工业经济的“坚强曲线”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发挥了“定盘星”作用。

——找准“量质齐升”突破口。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无尘车间里,一条Micro-LED显示屏全制程中试生产线正在运行。一个关键环节是将数十万颗微米级别的LED芯片批量式转移至不同基板上,再进行检测、修复,这个过程被称为“巨量转移”。

“芯片大小仅有头发丝的一半,操作精度要求极高,既要确保绝大部分不损坏,还要检测修复每一颗坏掉的芯片。”辰显光电资深工程师姚志博说,公司持续突破关键技术,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

——实施“提质倍增”计划。四川全力推动六大优势产业到2027年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并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装备、新型显示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产品、掌握一批与国际先进并跑或领跑的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

聚焦科创强省 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今年2月2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正式交付巴基斯坦,标志着以核电为代表的中国核动力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设备研制均在四川完成,创造了国内最长等级1828毫米转子末级叶片、世界在制最大尺寸和重量的核电汽轮机转子、世界在制最大核电汽轮机汽缸等一系列纪录。

——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助力创新能力跻身“第一方阵”。四川是我国西部科研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聚集了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超过20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继“三线建设”之后,四川再次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显著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能。目前,在川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三位;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天府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年来,四川新建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7个,总数达到195个。四川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项目1142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家、增长近3倍。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培育制造业“领航”企业。四川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雄厚的生物医药科技资源,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聚集在研药械品种159个,重点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5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4个赛道。

“政府投入1.5亿元建设‘生物医药国际平行实验室’,面向国际前沿的生物治疗技术,建立了干细胞、细胞疫苗、CAR-T细胞、mRNA细胞等7大技术平台,拥有15条生产线,并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成都国生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博说。

“我们开展临床试验研究需要用到CAR-T细胞生产线,若自己搭建固定资产投入要近3000万元,对科创型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邹强说,“企业利用平行实验室里的CAR-T细胞生产线,14天只花了5万元。”

翟刚告诉记者,四川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培育打造一批制造业“领航”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

——力促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聚集发展新动能。今年1至4月,四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14.8%;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增加值分别增长61.5%、33.3%;新能源汽车产量、零售额分别增长61.1%、65.5%,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聚集。

2022年,四川省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324.1亿元,同比增长7.8%。“四川提出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昕说。

记者了解到,四川有海量企业数据、广泛应用场景、庞大人口市场等优势。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研究员汤继强说,在工业领域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四川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结构、层次都将再上一个台阶。

瞄准产业富民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是久负盛名的“天府之国”,是我国生猪出栏第一大省、西南唯一的粮食主产省。2023年粮食产量时隔20年之后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生猪年出栏重回6000万头以上。

——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2023年四川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省目标。

初夏,南充市西充县“鱼米之乡”项目粮油基地内经过整治的田地连片成势,一条条产业路、灌溉渠纵横交错。

“鱼米之乡项目是西充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35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要内容。”西充县委书记张光全介绍,2022年该项目基地增产优质水稻约2200吨、水产品2000余吨,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粮渔双赢”。

截至2022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今年还将完成425万亩新建和改造。“到2030年,四川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粮食主产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说。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受地理条件制约,四川7800多万亩耕地中,位于2度以下坡度的耕地面积仅有1088万亩,占比不到14%,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比超70%,被形容为“一平二坡七分山”。

“‘巴掌田’‘鸡爪田’使得农机具下地难,生产效益低。”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说。四川大力推行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让地块实现“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使道路互联互通。

在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的中江县永太镇,记者看到,浅丘环绕中,大片规整的土地已经翻耕完毕,几台玉米大豆密植分控清茬施肥播种机正在作业,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以前这里地块散碎、效益差,不少农田都撂荒了。”永太镇镇长林曦说,进行宜机化改造后,可全程机械化作业,进行“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玉米—大豆”轮种套种,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益。

这推动了四川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村集体自营”“村集体+种植户”“村集体+龙头企业”等多种生产主体渐渐兴起。近两年,四川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占比已超过零散种植户,实现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农户多方受益。

——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四川深入构建“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9个品牌荣登“2022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

“东坡泡菜”是苏东坡故乡眉山市的特产,泡菜制作在当地民间已有1500多年历史。眉山市挖掘农产品深加工的价值潜力,将不起眼的“小泡菜”做成了“大产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眉山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并远销海外。

“创办初期我们一年销售收入只有200多万元,去年已达到1.6亿元。”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庆说,今年一季度,企业订单同比增长30%。

经过10年的努力,川茶、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等综合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东坡泡菜”“好味稻”“天府菜油”……越来越多的“川字号”名优农产品远销川外。

图片四川省小凉山地区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福来村,身着传统彝族服饰的工作人员用手机直播采茶(2022年4月27日摄) 唐文豪摄 / 本刊

聚天下英才 共绘巴蜀美丽新画卷

“四川既有城市化进程较快、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又有凉山、甘孜、阿坝等后发展地区,在外人看来‘安逸’的四川,面对的实际是‘底子薄、欠发达、不均衡’的省情。”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说。

——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四川省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积极促进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同轨同享,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

3月27日,5G通信在“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开通。自从2021年打通通村公路,这个悬崖上的村子建起了楼房、发展起产业,如今又借助“信息高速”跨越数字鸿沟,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6元,同比增长6.8%。脱贫攻坚胜利后,四川继续坚持“先发带后发”,12个省内较发达市和35个县对口帮扶50个重点县,把更多资源力量精准投放到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

——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绿色发展。“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三江口,江水滔滔、远山滴翠,亲水步道蜿蜒而下。每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红嘴鸥不远万里来此做客,鸥鸟翔集、水清鱼跃、人来人往。

51岁的渔政巡护员唐胜容依然记得,幼时住的那艘摇摇晃晃的渔船和江上父亲打鱼的身影。2019年,宜宾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渔民退捕上岸,唐胜容夫妻俩一起从“打鱼人”成为“护鱼人”。3年来,唐胜容亲眼见证着母亲河的变化:红嘴鸥一年比一年多,白鹤、野鸭子成了常客,“江里游泳的人经常能遇到大鱼,前些年不敢想象。”

2020年底,四川1.6万余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完成就业和参保,命运改变的背后,是四川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宜宾市为例,这个长期靠煤炭和白酒“一黑一白”两大产业主导的内陆资源型城市成功向绿色发展转型。

“宜宾一手抓新兴产业筑巢引凤,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了以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为主的绿色新能源产业新舞台。”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说,“作为长江首城,宜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上游意识,坚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腰部支撑’,让大家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坚持筑牢生态屏障。2022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升至40.2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成左右。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9.5%,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汇聚天下英才。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新发展理念让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优美环境的四川不断散发独特的魅力,“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四川吸引了海内外人才聚集。

1991年出生的清华电机系毕业生于智同来到成都,2021年成立清鸾科技致力于研发国产工业软件。于智同说,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自己。“我们班30个人,有6个先后来到了成都,在川清华校友会几百人中,年轻人越来越多。”

2022年,成都、绵阳、宜宾常住人口分别新增7.6万人、1.5万人和1.3万人,成都更是成为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副省级城市。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英才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川勇担大省责任,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大局中,积极探索符合四川特色的发展路径,描绘巴蜀美丽新画卷。

(参与采写记者:陈健 胡旭 高健钧 张超群 李力可)

刊于《瞭望》2023年第23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多个国家级战略规划落地四川,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力支撑。

◆ 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提出并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让诗仙李白抚膺长叹的“蜀道难”,如今已被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代。过去5年,四川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万亿元,相当于前两个5年总和。

◆ 2022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64万亿元,工业经济的“坚强曲线”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发挥了“定盘星”作用。

◆ 四川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显著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能。目前,在川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三位;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天府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丁 任硌 韩洁 江毅

治蜀兴川,气象万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四川考察调研,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202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擘画宏伟蓝图。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成为中国交通“四极”,推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多个国家级战略规划落地四川,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力支撑。

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提出并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2022年,四川克服多重困难挑战,经济运行走出一条复苏曲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6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粮食产量实现连续超过700亿斤。在全力谋发展的同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心全力办好老百姓的事,促进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同轨同享。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位于盐源县棉垭镇的四川盐源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凉风坳风电场一角(2022年6月20日摄)江宏景摄/本刊

相向协同 新增长极乘势跃升

3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西部经济总量超30%;成都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

相比过去成都、重庆“双核超大”,成渝之间的城市发展势头明显加快: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绵阳、宜宾先后突破3000亿元。

绵阳的表现格外令人欣喜。党的十九大以来,绵阳经济总量以每年300亿元左右的速度攀升至2022年的3626.9亿元。今年一季度,绵阳经济增速达8.5%。

“我们跳出四川看绵阳,走访苏州、厦门、东莞、佛山等发达地区,增强了抓机遇、促发展的紧迫感。”四川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表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绵阳发挥自身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大力引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去年引进7个百亿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3个上半年已投产,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相向而行,川渝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3年多来,四川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与重庆携手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等领域互联互通,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截至目前,川渝两地滚动实施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累计开工226个、完成投资8133.4亿元,今年1至4月完成投资1163.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4.3%。

过去电子信息、汽车等川渝两地竞争激烈的主导产业“从竞争走向竞合”。两地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推动产业链、园区和招商引资合作,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超80%,川渝正携手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国内面板行业龙头京东方在川渝地区投资超2000亿元,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消费类终端电子产品的AMOLED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3条AMOLED生产线分别位于成都、绵阳和重庆。“随着产业协同力度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围绕京东方的配套企业超过40家,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成为中国柔性显示产业最大集聚地。”四川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文涛说。

——织密立体交通网络,畅联全球。“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让诗仙李白抚膺长叹的“蜀道难”,如今已被四通八达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代。过去5年,四川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万亿元,相当于前两个5年总和。

截至目前,四川高速公路达到917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800公里。西成高铁、成贵客专建成通车,成达万、成自宜等高铁正加速建设,将更快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

2021年6月,“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开启西南腹地通向国际国内数百个城市的空中新走廊。古蜀先民用太阳神鸟金箔寄托的飞翔梦,如今实现。

——形成开放新支点,推动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四川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2022年,四川外贸进出口总额首破万亿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35.3亿美元,居中西部第一,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77家。新成昆铁路全线建成,开通运行中老班列拓展东南亚大市场;国际(地区)航线25条,2022年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22.1万吨,创历史新高……

锚定工业兴省 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作为传统的内陆农业和人口大省,四川的工业体系源自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当时全国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集中到四川,奠定了工业发展坚实基础。

从2011年的2.11万亿元,四川经济总量每隔三四年新增1万亿元;2018年迈上4万亿元台阶后,四川持续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2022年达5.67万亿元。

四川已建立起涵盖41个工业大类、体系较为完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我国水力发电第一大省、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产业生产基地。

经过10年快速发展,四川走到了新的关键节点:如何既保证量的合理增长,又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坚持“工业兴省”不动摇。四川省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工业兴省不动摇。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力争到2027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万亿元。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其中的核心部件之一。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加工数字化车间的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不断挥舞。

“智慧化生产线让叶片加工精度达到0.03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1/3,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公司叶片分厂党总支书记王昌忠说。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介绍,2022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64万亿元,工业经济的“坚强曲线”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发挥了“定盘星”作用。

——找准“量质齐升”突破口。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无尘车间里,一条Micro-LED显示屏全制程中试生产线正在运行。一个关键环节是将数十万颗微米级别的LED芯片批量式转移至不同基板上,再进行检测、修复,这个过程被称为“巨量转移”。

“芯片大小仅有头发丝的一半,操作精度要求极高,既要确保绝大部分不损坏,还要检测修复每一颗坏掉的芯片。”辰显光电资深工程师姚志博说,公司持续突破关键技术,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

——实施“提质倍增”计划。四川全力推动六大优势产业到2027年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并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装备、新型显示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产品、掌握一批与国际先进并跑或领跑的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

聚焦科创强省 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今年2月2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正式交付巴基斯坦,标志着以核电为代表的中国核动力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设备研制均在四川完成,创造了国内最长等级1828毫米转子末级叶片、世界在制最大尺寸和重量的核电汽轮机转子、世界在制最大核电汽轮机汽缸等一系列纪录。

——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助力创新能力跻身“第一方阵”。四川是我国西部科研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聚集了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超过20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综合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继“三线建设”之后,四川再次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显著增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动能。目前,在川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三位;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天府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年来,四川新建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7个,总数达到195个。四川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项目1142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家、增长近3倍。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培育制造业“领航”企业。四川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雄厚的生物医药科技资源,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聚集在研药械品种159个,重点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5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4个赛道。

“政府投入1.5亿元建设‘生物医药国际平行实验室’,面向国际前沿的生物治疗技术,建立了干细胞、细胞疫苗、CAR-T细胞、mRNA细胞等7大技术平台,拥有15条生产线,并对外开放共享使用。”成都国生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博说。

“我们开展临床试验研究需要用到CAR-T细胞生产线,若自己搭建固定资产投入要近3000万元,对科创型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邹强说,“企业利用平行实验室里的CAR-T细胞生产线,14天只花了5万元。”

翟刚告诉记者,四川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培育打造一批制造业“领航”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

——力促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聚集发展新动能。今年1至4月,四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14.8%;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增加值分别增长61.5%、33.3%;新能源汽车产量、零售额分别增长61.1%、65.5%,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聚集。

2022年,四川省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324.1亿元,同比增长7.8%。“四川提出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昕说。

记者了解到,四川有海量企业数据、广泛应用场景、庞大人口市场等优势。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研究员汤继强说,在工业领域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四川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结构、层次都将再上一个台阶。

瞄准产业富民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是久负盛名的“天府之国”,是我国生猪出栏第一大省、西南唯一的粮食主产省。2023年粮食产量时隔20年之后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生猪年出栏重回6000万头以上。

——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2023年四川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省目标。

初夏,南充市西充县“鱼米之乡”项目粮油基地内经过整治的田地连片成势,一条条产业路、灌溉渠纵横交错。

“鱼米之乡项目是西充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35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要内容。”西充县委书记张光全介绍,2022年该项目基地增产优质水稻约2200吨、水产品2000余吨,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粮渔双赢”。

截至2022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今年还将完成425万亩新建和改造。“到2030年,四川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粮食主产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说。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受地理条件制约,四川7800多万亩耕地中,位于2度以下坡度的耕地面积仅有1088万亩,占比不到14%,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比超70%,被形容为“一平二坡七分山”。

“‘巴掌田’‘鸡爪田’使得农机具下地难,生产效益低。”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说。四川大力推行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让地块实现“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使道路互联互通。

在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的中江县永太镇,记者看到,浅丘环绕中,大片规整的土地已经翻耕完毕,几台玉米大豆密植分控清茬施肥播种机正在作业,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以前这里地块散碎、效益差,不少农田都撂荒了。”永太镇镇长林曦说,进行宜机化改造后,可全程机械化作业,进行“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玉米—大豆”轮种套种,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益。

这推动了四川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村集体自营”“村集体+种植户”“村集体+龙头企业”等多种生产主体渐渐兴起。近两年,四川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占比已超过零散种植户,实现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农户多方受益。

——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四川深入构建“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9个品牌荣登“2022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

“东坡泡菜”是苏东坡故乡眉山市的特产,泡菜制作在当地民间已有1500多年历史。眉山市挖掘农产品深加工的价值潜力,将不起眼的“小泡菜”做成了“大产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眉山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并远销海外。

“创办初期我们一年销售收入只有200多万元,去年已达到1.6亿元。”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庆说,今年一季度,企业订单同比增长30%。

经过10年的努力,川茶、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等综合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东坡泡菜”“好味稻”“天府菜油”……越来越多的“川字号”名优农产品远销川外。

图片四川省小凉山地区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福来村,身着传统彝族服饰的工作人员用手机直播采茶(2022年4月27日摄)唐文豪摄 / 本刊

聚天下英才 共绘巴蜀美丽新画卷

“四川既有城市化进程较快、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又有凉山、甘孜、阿坝等后发展地区,在外人看来‘安逸’的四川,面对的实际是‘底子薄、欠发达、不均衡’的省情。”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说。

——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四川省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积极促进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同轨同享,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

3月27日,5G通信在“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开通。自从2021年打通通村公路,这个悬崖上的村子建起了楼房、发展起产业,如今又借助“信息高速”跨越数字鸿沟,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牢固。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6元,同比增长6.8%。脱贫攻坚胜利后,四川继续坚持“先发带后发”,12个省内较发达市和35个县对口帮扶50个重点县,把更多资源力量精准投放到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

——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绿色发展。“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三江口,江水滔滔、远山滴翠,亲水步道蜿蜒而下。每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红嘴鸥不远万里来此做客,鸥鸟翔集、水清鱼跃、人来人往。

51岁的渔政巡护员唐胜容依然记得,幼时住的那艘摇摇晃晃的渔船和江上父亲打鱼的身影。2019年,宜宾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渔民退捕上岸,唐胜容夫妻俩一起从“打鱼人”成为“护鱼人”。3年来,唐胜容亲眼见证着母亲河的变化:红嘴鸥一年比一年多,白鹤、野鸭子成了常客,“江里游泳的人经常能遇到大鱼,前些年不敢想象。”

2020年底,四川1.6万余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完成就业和参保,命运改变的背后,是四川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宜宾市为例,这个长期靠煤炭和白酒“一黑一白”两大产业主导的内陆资源型城市成功向绿色发展转型。

“宜宾一手抓新兴产业筑巢引凤,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了以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为主的绿色新能源产业新舞台。”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说,“作为长江首城,宜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上游意识,坚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腰部支撑’,让大家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坚持筑牢生态屏障。2022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升至40.2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稳定在9成左右。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9.5%,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汇聚天下英才。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新发展理念让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优美环境的四川不断散发独特的魅力,“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四川吸引了海内外人才聚集。

1991年出生的清华电机系毕业生于智同来到成都,2021年成立清鸾科技致力于研发国产工业软件。于智同说,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自己。“我们班30个人,有6个先后来到了成都,在川清华校友会几百人中,年轻人越来越多。”

2022年,成都、绵阳、宜宾常住人口分别新增7.6万人、1.5万人和1.3万人,成都更是成为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副省级城市。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英才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川勇担大省责任,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大局中,积极探索符合四川特色的发展路径,描绘巴蜀美丽新画卷。

(参与采写记者:陈健 胡旭 高健钧 张超群 李力可)

刊于《瞭望》2023年第23期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相关问答

美的电饭煲 厦门维修点 分布在哪里?_住范儿家装官网

厦门顺晟贸易有限公司: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中沧工业区29号厦门市思明伟达电器厂_生活:福建省厦门市同安路2号二楼(市卫...如下:福建美的电饭煲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