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沧桑风流回郭镇
张建军
在众多中州名镇中,也许只有回郭镇能够如此孤傲地逡游漫漫历史长河,并将许多苦难和荣光铭刻在河洛两岸,一任岁月风雨无情冲刷,却始终独步前行,悠然彰显自己在华夏文明进步、经济社会繁荣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压】
回郭镇是历史的宠儿。浩浩五千年华夏文明,回郭镇独享了四千多年浮华,其间蕴含的文化厚重,已足以使人油然敬畏。而回郭镇百余年来在中原大地连连掀动的滚滚春潮,自然得益于这种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传承。
大约公元前2070年,当禅让制终结于禹的儿子启,当中国第一个世袭王国夏朝诞生于数十公里之外的阳城(登封告城),位于河洛文化中心部位的回郭镇,已经悄然张开温厚的臂膀,拉启了属于华夏也属于自己的历史大幕。据古今本《竹书纪年》、《逸周书度邑》等历史文献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的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启的儿子太康迁都斟鄩,即今回郭镇北罗村一带。数百年间,仲康、夏桀等先后在此主持国事,灿烂文化自此照耀河洛,并次第向八方辐射(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经考古论证,古都斟鄩北靠伊洛河,建有内外城郭,内城就在回郭镇东部的稍柴村、北罗村,是贵族和民众居住的地方;外郭则在现在的回郭镇镇区,为商品交换和手工业者居住之地。
廻郭,是对夏都斟鄩的形象记述,回郭镇之名由此而来。另一种说法,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叛回京,路过此地,把恶风洞的妖怪镇住,从此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为了纪念郭子仪,把原地名改为回郭镇。
(关于夏都斟鄩何在,学界说法不一,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在今巩义近偃师。《索隐》引徐广曰:“鄩,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水经洛水注》,“洛水……迳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亦曰上寻也。迳訾城西……而郡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东入洛水。……谓之下部,故有上部下部之名,亦谓之北寻,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肸之旧邑。”《说文》亦云,“鄩,周邑,在巩县。”《括地志》曰:“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四千多年的历史画卷就这样一页页匆匆掀过,回郭镇的沉静一如夏都建立之前。在夏王朝灰飞烟灭后的三千多年里,我们已无从考证回郭镇在华夏文明史上领略的更多辉煌,但因为紧邻九朝古都洛阳,因为位居河洛文明的中心地带,可以想见的是,无论是春秋争霸、战国逐鹿、楚汉对垒、三国抗衡、隋唐战乱、历次农民起义,还是戎狄进犯、五胡乱华、辽金南下、蒙满入主,回郭镇无疑收容了太多的烽火狼烟,见证了太多的刀光剑影,饱尝了太多的铁蹄蹂躏,吟唱了太多的血泪悲歌。
除了人祸,还有天灾,回郭镇一直在沉静中品味着双重苦难。位于邙岭和嵩山夹缝之中的回郭镇,伊洛河穿境而过,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南岭十年九旱,北滩十年九涝,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其艰难困苦不言而喻。因此,被定格在历史大幕上的回郭镇,其主人也在数千年中几经变换,原住民中,许多人随着历史的风向标迁徙江南、岭南,不少人远走异国海外,独留这片土地一次次品尝荒凉孤寂。在经历了元末数十年的战争摧毁后,随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移民风潮的启动,明洪武年间,官府多次从山西洪洞县往哀鸿遍野的回郭镇迁民,这里的人烟又渐显稠密。至今,“洪洞南迁”仍是当地居民春节期间在门额刷写的四个醒目大字,示意不忘祖根。
在苦难的历史中饱受煎熬,回郭镇无缘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能赶上洋务运动兴起后的实业救国浪潮,但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灵动的商业群体,厚重的人文积淀,经年培育了回郭镇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回郭镇因此拥有了明显优于周边地区的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长期涌动着一股渴望文化勃兴的潜在力量。
一、手工业夕照
随着集市贸易的繁荣,至清朝末年,回郭镇传统工业和手工业得到充分发展。人们以家庭院落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为生产者,以农为主,农闲做工,回郭镇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瓦盆、霜糖、帛货和土布生产基地。
当时,乡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简明扼要地描绘了回郭镇及其周边的工业发展状况:
清陀到罗庄,世事不一样,
清陀烧瓦盆,罗庄做霜糖,
回郭镇街吃碗面,纺花织布苏村观。
除了久负盛名的清易镇瓦盆、罗庄霜糖、柏峪砖瓦、干沟帛货等特种手工业项目,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榨坊、染坊、油坊、粉坊、豆腐坊、铁匠炉等手工业作坊,更遍布于回郭镇乡间村野。
由于品质超群,回郭镇的瓦盆、帛货和土布远销河南西部山区、湖北襄樊、陕西汉中等地,以柿霜为主要原料的霜糖,更有“一担霜糖,跨越湖广”的传言,盛期罗庄有50余家生产,年产量54万斤,越往南走,价格越高,每年仅此即可换回白银八万一千两。而生意兴隆的苏村纺织业,不仅带动了数以百计的家庭生产单位,还催生了回郭镇市场上的五大布庄,培育了大量代替客户收布的土布经纪人,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土布年产值已达70万元,取代霜糖的领先地位,成为回郭镇第一工业支柱。
二、新工业浪潮
依托传统工业培育的的生产关系和产品市场,一旦与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相融合,就会产生助推工业文明的巨大力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郭镇迎来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浪潮。
在满清王朝行将土崩瓦解的1908年,开明人士李显白创办了回郭镇乙种工业学校,广招学生和实习生,陆续为回郭镇培养了大批实业人才,带动了纺织、卷烟、机械、印刷等现代工业的兴盛。
伴随着民主共和的隆隆炮声,源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开始走入回郭镇人的生活。1912年,干沟村的杨泰华、魏成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合资筹建了一座熔铁炉,发展现代铸造业,批量生产铁车脚、辘轳头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成为回郭镇现代工业的开山之作。
开启民智,实业报国,使回郭镇传统手工业借助现代技术升级换代,并彰显其规模效应。东庙村的李光军1914年从乙种工业学校织染科修习毕业后,苦心孤诣,学以致用,于1925年与同是乙种工业学校毕业生的兄长李丁富合力兴办了景茂祥织染工厂,他自行设计制造了织毛巾的机架,从天津购入进口生产工具和洋纱,招收学徒,生产毛巾、腿带、袜子、长尼布等。为了宣传推介新兴工业产品,李氏兄弟挑着自己的产品,到百里之外的洛宁等地寻找主顾,历经三年努力,终于为“洋毛巾”打开了销路。李光军购入铁轮织布机取代传统木机,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学徒百余,产品畅销晋、陕、甘诸省。
李光军在提供工业示范的同时,还经销铁轮织机,带动了回郭镇乡村纺织工业的发展,继李氏兄弟之后,上世纪二十年代,东庙、苏村、罗庄等地先后兴办了六七家纺织厂,生意兴隆,收入日增,兴盛三十余年,成为回郭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与较早兴起的纺织业相比,回郭镇卷烟业虽然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并历经多次发展高潮,既成就了回郭镇的“小上海”美誉,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至今仍笑傲市场的河南烟草巨子——新郑烟草集团。
由于临近郏县、禹县、叶县等优质烟叶生产基地,1928年,罗庄人孙书林从许昌购置手工卷烟斗子,从事家庭生产,产品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周围的群众纷纷效仿,并对卷烟斗子进行改进,提高效率,到1930年,手工卷烟已经成为回郭镇的主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骤然增至80多家,卷烟户超过千家,当时生产规模最大的芦医庙王殿珍厂,拥有20盘卷烟斗子,每日可生产纸烟两箱。在与上海机制烟进行激烈的市场抗争后,回郭镇产品反应良好,畅销西北数省。
由于短期内发展迅猛,这些手工卷烟厂大都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仿造英美公司出品的“哈德门”、“仙岛”、“情人”等,烟盒和锡箔纸则靠回收旧物,罗庄大街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盒片市”,吸引了大批从事名牌烟盒纸收购的专业客商,他们的足迹遍及上海、南京、保定等各大城市。因原料消耗巨大,禹县等地的烟叶商更是把回郭镇当成了他们的财神庙。
回郭镇手工卷烟的首创品牌是王殿珍的“解颐渴”,随后,王水亭的“航空”等自创品牌也纷纷面世。
经历了7年的高速发展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给鼎盛时期的回郭镇手工卷烟带来了毁灭性打击。1935年秋,伊洛河暴涨,沿岸房倒屋塌,滩区一片汪洋,曾经异常红火的回郭镇卷烟厂被迫停产,卷烟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
三、大工业盛景
手工卷烟培育的巨大市场和与之伴生的市场意识,孕育了回郭镇卷烟业的第二个春天,回郭镇民族工业因此在广袤中原一枝独秀。1938年,回郭镇人赵景锡和朋友张维舟筹集30万元资金,从上海购回两部卷烟机,并从上海聘请机师,备足原料,择定吉日,开办了回郭镇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兴华烟厂,批量生产二十支装的“骏马”、“大西湖”和“福星”。投放市场后产品畅销,收益十分可观。
兴华烟厂再度引发了回郭镇的工业振兴浪潮。自1940年起,王天一、邵文杰合资的新豫烟厂,邵遂卿、杨桃令、刘占奎、马伟合作的利民烟厂,康文汉、王明甫合伙的建中烟厂相继开办,“大华”、“建华”、“振东”、“新中”、“西北”等同类机制卷烟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造出享誉全国的卷烟生产基地。到建国前夕,回郭镇共有烟厂54家,规模最大者为王明训的西北烟厂,拥有7部烟机,160多工人日夜生产,日产单箱50条的卷烟300箱,产值3600-4500银元,可谓日进斗金。全镇日产1000条以上卷烟的厂家就多达18个。
由于日寇铁蹄践踏,回郭镇最早开办的三家烟厂中,兴华、新豫两家于1944年被迫停产、转让,惟有利民烟厂生意异常红火,该厂自创了“福利克”、“福利”、“牡丹都”等知名品牌,50支装“利民”牌大包烟畅销市场。
回郭镇卷烟业的兴盛,为拉长工业链条提供了良好契机,直接带动了又一支柱产业——印刷业的崛起。手工卷烟阶段,回郭镇家庭作坊大都使用回收的包装盒片,档次低,效率低。为了顺应回郭镇自创品牌盒片印刷的市场需求,1938年春天,王水亭与李时中合资购入石印机3部,开办了回郭镇第一家印刷厂——元昌印刷厂,开业后即为王殿珍的“解颐渴”牌香烟设计了图案,印刷了单色装璜,为“风车”牌香烟印制了三色盒片。由于获利丰厚,元昌印刷厂当年又增加4部石印机。随后,马口的马明奇、东街的赵双明等人相继上马20家石印厂。
回郭镇烟市大吉,也为烟机配件加工维修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铁工厂因此应运而生。1940年,李沟村李绍亭利用外地朋友张芳亭的技术支持,开设了豫华铁工厂,开业后门庭若市,规模迅速扩大。随后诞生了东街赵晏亭的建华铁工厂、西街王开松的龙义和铁工厂等,至建国前发展到15家。这些工厂除了加工烟机配件,还组装弹花柜、水车轮、织布机等,业务遍及全省各地,洛阳、郑州等地的客户也时常前来联系加工业务。
卷烟业的发达,还为地方百姓提供了更多的挣钱门路。由于人多地少,当地百姓的生活原本非常贫困,但现代工业提供的众多就业机会,优先眷顾了当地人,大家纷纷进厂谋生:强壮劳力挥臂开机,家庭妇女封烟糊盒,老弱残疾也能勒烟筋(抽取烟叶中的烟筋)或从事其它杂活。方圆几十里的村落因此很少闲人,农家收入相对稳定。具备了规模效应的卷烟业,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全镇饮食、服务、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回郭镇成为近悦远来、遐尔闻名的繁华商埠。
经粗略统计,鼎盛时期,回郭镇卷烟业每日可产50万支装的纸烟320箱,年产值高达1700万元,在那个年代,可谓天文数字。由于工商业发达,建国初期,回郭镇税收在郑州市独占鳌头,一度占全省税收总额的60%左右,可谓贡献巨大。
四、新生代画卷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回郭镇一如既往地创造着历史奇迹。
规模化发展的卷烟业,为回郭镇造就了一大批资金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主和资本家。建国后,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政府没收了个别民愤极大的大地主的烟厂,组成了第一家集体性质的新中烟厂,部分资本家随后携资外逃。到1951年底,全镇20多家烟厂歇业、停业,根据相关政策,剩余的30多家烟厂于次年合并为15家。
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回郭镇卷烟业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发展高潮。由于多年闯荡市场,从业者熟知市场信息,掌握技术要领,各家烟厂先后从武汉、上海等地购入立式柴油机作为动力,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全镇15家烟厂1952年的总产量,竟然大大超出1949年40多家烟厂产出。
随着公私合营的推进,1954年,回郭镇烟厂进行了第二次合并,组成了新中、新兴和建中三家势均力敌的大型烟厂。1956年,三家烟厂合而为一,名为新中烟厂。1959年,拥有1200多职工的新中烟厂转为国营企业,不久迁址新郑。支撑了回郭镇30余年辉煌繁荣、造就了当地的富庶殷实、培育了大批优秀管理、销售和技术人才的卷烟业,自此与当地彻底作别。
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回郭镇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舞台,也把回郭镇永不满足的精神尽情展现在世人面前。1951年,长了见识的回郭镇人决定在全省乡镇中率先兴办电厂,镇商联会集资收买黄金30两,从中南军区换回了一台60马力的发电机组。当年年底,镇区各烟厂和店铺都安装了电灯,大街上装上了路灯,吸引了远近几十里的老百姓前来看稀罕,回郭镇因此更添“小上海”的神韵。
为了满足地方工业发展中的电力需求,1952年春,镇政府决定扩建电厂,大家热情高涨,自制了锅炉,购置了蒸气机、电辊等设备,各家工厂配套了电机,连续奋战五个月后正式供电。1953年8月,回郭镇从上海购置一台两吨半立式锅炉,添置100瓩发电机,新配一台蒸气机,并请来省里的专家做指导,又一次集资办电。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54年7月1日,新建的回郭镇电厂正式送电,工业发展因此突飞猛进。
建国以后,作为回郭镇传统手工业之一的纺织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其龙头为新办的联益印染厂。1950年年底,由回郭镇花、纱、布公司牵头,几家粮行、烟行参与,集资15000元联合建设联益印染厂。工厂以附近农民纺织的宽幅平面布为原料,将白布过车压光、印花、漂染、叠码。由于质量过硬,适销对路,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远销数省。当时西安民乐园市场的40家布店,竟有37家经营联益印染厂的花布。1958年,联益印染厂又新上了织布车间,生产高档花布,人员扩充到250人。
在联益的示范带动下,1953年全镇印染厂增至9处,从业职工400人,而直接为其提供原料的四乡农民竟多达10000余人,布机超过2000张。在发展地方工商业、建国初期为国分忧等方面,回郭镇印染业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
需要提及的是,建国初期,回郭镇印刷业不仅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在技术上领先于周边地区,于是,不少厂家纷纷向郑州、洛阳、西安等地搬迁扩张。合作化兴起后,留在当地的印刷厂成立了印刷合作组,规模不断扩大,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印刷厂,用户远及陕西、青海等省。1960年,该厂与站街公私合营印刷厂合并后迁往孝义镇。
五、划时代创举
半个世纪的现代工商业积淀,注定了回郭镇必然会在历史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如果说,人们曾经用勤劳和灵巧,使这里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数十年里富甲一方,那么后来者则用韧性和智慧,于十年“文革”中完成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使回郭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名满中外。
极左路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戗害了回郭镇的工业体系。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兴起,受单一经济模式束缚,回郭镇工业之花渐显凋敝之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人民公社成立后,在集体经济的大旗下,回郭镇开始兴办“五小工业”,上马了炸药厂、机械厂、工艺美术厂等,重新建构特殊时期的工业体系。
回郭镇的艰辛探索持续了20年。在既无技术又无设备的艰难条件下,炸药厂土法上马,自制并按改良生产设备,试制成功了导火索、黑色炸药、黄色炸药等产品,部分产品达到部颁标准,1964年被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以生产小件农具、解放式水车、双铧犁起家的机械厂,开发出脱粒机、收割机等农机产品,并衍生出变压器厂,生产25千伏安到7500千伏安等多种变压器,1970年,回郭镇变压器厂也被转为地方国营巩县变压器厂。
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大气候下,尽管是以集体的形式谋求集体利益,但回郭镇大办社队工业的做法,却与当时的政策格格不入。冒着政治风险并曾数度挨批,人均三分地的回郭镇从农具和农业机械生产起步,继而涉足更多工业领域。短时间内,在远离国道的山沟沟里,化工厂办起来了,化肥厂、棉纺厂、电器厂相继投产了,社队工业的星火燃红了曾经寂寥的荒野。当时,不仅镇办工厂十分红火,芦医庙、李沟、刘村的麦草造纸,柏峪的碳酸钙,向阳的油毡,清西的电器,马口的暖气片、弹簧和耐火材料等上百个产品,名扬中原,畅销省外。
发展到1976年年底,回郭镇社队工业企业已由1970年的33个发展到83个,职工人数由1682人增加到4843人,工业总产值由910万元增加到2060万元,利润由280万元增加到560万元,6年间翻了一番。
1974年,河南日报记者刘问世、杜贵宝、姬业成等人多次深入回郭镇采访,一篇有关回郭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报告,于当年12月15日刊出了。而浙江省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致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一封信,则将《河南日报》有关回郭镇的调查报告随中办《来信摘要》摆在了毛泽东主席的案头。毛泽东同志阅后批示:“小平同志,请考虑,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中央同志。”
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立即以中共中央办公厅(1975)第228号文件形式,印发给当时正在北京参加北方农业工作会议的中央委员和各省的省委书记们。随后,《人民日报》对这一长篇调查进行技术性修改后,在1975年10月11日头版头条位置,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通栏大标题,配发题为《满腔热情地办好社队企业》的评论,隆重推出。
1976年,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彩色纪录片《回郭镇的春天》,在全国各地上映,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回郭镇为对外开放单位。
回郭镇在一夜之间名满全国,并享誉海外,全国各地的取经者和五洲宾朋纷至沓来,最多时一日接待3000人,仅1976年就接待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而回郭镇大办社队工业的创举,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曾经遭遇困惑的探索者,他们或跟进出击,或携手并进,共同引燃了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乡镇企业燎原之火。
离经叛道、勇闯禁区的回郭镇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挣脱思想枷锁,打破体制牢笼,点燃起中国农村大办工业的星星之火,用创新行动改写了历史。
回郭镇因此彪炳史册。受益于回郭镇的伟大贡献,厚道的中国农民,对“巩县回郭镇”这五个字,从来都心存感激和思念之情,回郭镇因此被称作“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曾经多年雄踞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无锡县工业发展史中,记录着他们的乡镇企业是从学习回郭镇经验开始的。已经是中国农村办工业领头羊的温州企业家们,经常很认真地说,是巩县回郭镇“勇当马前卒,为他们冲开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勃发,携商业文化而升华】
因东扼古都洛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的巩义市,史有“东都锁钥”之称,西部要塞回郭镇历来则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水陆交通的重要驿站,千百年来吸引着四方客商,贯通着八方贸易。史料记载,在回郭镇辖区内的伊洛河沿岸,仅货运码头就有四处,四方物资从这里到达回郭镇,周边地区的土特山货,也从这里远销他乡。
经历了有明一代的恢复和发展,随着人口的集聚、交通的顺畅,至清朝康乾盛世,回郭镇商业已十分兴旺,成为远近文明的商品集散地。乾隆年间,回郭镇与朱仙镇、社旗山陕会馆、荆紫关镇并称为河南四大名镇。
相较于其它名镇,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实力、辐射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回郭镇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商业文化,并在近百年来的繁荣和发展中日臻成熟,倍显其独特魅力。
商业体系完备,集市规模庞大,交易异常活跃。
清后期,回郭镇的传统商业以杂货店铺为主,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名气较大的商号有:天元和洪顺堂等中药铺、西铣合等花店粮行、泰升林京货估衣、骆驼场官盐店、豫泰丰和德茂公等食品点心店、豫庆丰和西永泰等杂货店。除了固定的商家店铺,回郭镇还有许多人跑单帮做生意,成为当地特有的走广商群体。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干沟寨的张延庆之曾祖父(名不详)和张仁贵、北罗的王进人等,王进人不仅在走广帮中名气大,还在罗庄南街为广商设有专门烤焙柿饼的作坊,占地3亩多,由此可见走广商生意之兴旺。
辛亥革命后,回郭镇专营商户日益增多,共计12大类100多家,主要包括杂货、花店、布庄、药房、食品糕点、木业、烟坊、烟行、油漆、首饰、京货估衣、铁货、鞋帽、干果、纸行、饭庄等,基本上涵盖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卷烟业兴起后,专营商户猛增至200多家,其中烟叶行4家、刷纸40余家、粮行14家、理发店5家、食品店3家、杂货店10家、大小饭店20多家。除了这些固定的商号,回郭镇的集市贸易规模很大,交易活跃,先后兴起集中度较高的棉花、棉布、粮食、药材等专业市场。建国后划入回郭镇的清易镇,与回郭镇相距5华里,两镇均为水旱码头,四方客商云集。回郭镇西河沟,就是历史上长期鼎盛的自由市场。
陕甘客商将回郭镇誉为“小上海”,皆因有感于其商业繁荣程度。
商业环境开放,外地商号云集,商品吞吐量大。
除了服务于本地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回郭镇商业又在很大程度上充任着周边县市经济的助推器。当时,登封、偃师、伊川等地的土特产品、农副产品都来此贸易,交易踊跃,成交量大,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均因此获利。
由于回郭镇拥有连通苏鲁、直贯陕甘的强劲辐射力,外地商户纷纷进驻这里,大发其财。据传,外地人在回郭镇最早开办的商号,是陕西一张姓商人于元代设立的洪顺堂中药房,虽几经转手,名号依旧响亮;而赫赫有名的天元中药房,则为晋商创始人成天照的商号。康店的康百万家族则经营着规模较大的德茂公食品点心店、义顺公布店等3处专营商铺,门面数十间。此外,还有偃师戚老二开设的“协泰永”铁货店、洛阳海子人开设的泰升林京货估衣店,创办较早,生意兴隆。在1920年以前,回郭镇东西大街上的门市生意,大都由异乡人经办。后来,地方士绅大量参与其中,彼此争夺市场,历经十余年才渐渐占了上风。但数百年来回郭镇外来商户、商号众多,却是不争之实,从一个侧面应证了回郭镇商业文化的独有意境。
回郭镇本地产品也通过店铺交易源源不断运出,显示了当地商业市场的强劲吞吐能力。仅以布匹为例,回郭镇市场设有五大布庄,每日收购土布的营业额基本都在硬市2000元以上,大量布匹通过外地客商集中运出,行销周边各省。
经商居民众多,市场经纪兴盛,优秀商业人才层出不穷。
回郭镇商业气息浓厚,参与经商活动的百姓人数众多,比例较大。除了专营商,这里还流动着一批兼营商户,他们以农为主,兼做商业,农忙务农,农闲从商,成为繁荣回郭镇商业贸易的重要补充力量。
另有一批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专营沟通买卖双方的中介活动,成为经纪人阶层。他们穿梭来往于市场,用特种暗号、行业术语和肢体语言(如在衣巾遮掩下相互摸手,以手指商议价格等)撮合生意,方便买卖双方,交易成功则从中抽取一定数额的佣金。这些被商界名流精英不屑的经纪商,实则是活跃各种专业市场的庞大队伍,他们在传递市场信息、连接买卖双方、疏通交易渠道、促进商品流通等方面长期发挥着积极作用。于是有民谣诵唱:“回郭镇人最精明,文盲也念生意经,不下本钱不买卖,空手挣钱显本领”。
回郭镇本地商户群体的勃兴,使优秀商业人才群星璀璨。粮行花店中最为著名的益长裕,创始于本镇大户李桂一,该店专门经营陕棉,在西安、渭南等地开有分号。全镇唯一的特种商号——郝万超的万顺义,经营范围不定,经营方式独特,社会影响很大。当巩县发生流行病疟疾,他就及时从外地购入“金鸡纳霜”投放市场,并传授使用方法,效果明显;当纺织业面临技术升级的瓶颈,他就购回新式轧花车应市,工效提高数十倍;当回郭镇1921年出现灾荒,他就及时从湖北购回碎米廉价出售,成为活跃市场的重要人物。
行业组织健全,经营活动规范,注重品牌效应。
为了协调商户利益,规范商业活动,解放前,回郭镇就成立了行业组织——商务会。商务会经费由各商家共同筹集,其成员和会长由全镇工商界人士推荐选举产生,一年一选,可以连任。回郭镇商务会的主要任务是,接上传下,维护市场秩序。除此之外,商务会还在组织公益活动、发展公共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42年灾荒中,回郭镇商务会曾在芦医庙开舍粥场三个月,施舍饥民,救济穷人;抗战期间,商务会为豫西抗日纵队支援了大量医药、布匹等物资;1946年,商务会组织投资修建了巩县第二所中学——嵩洛中学。
在商务会的倡导督促下,民风纯朴的回郭镇商家注重商业信誉,笃信诚信经营,创出了一大批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声誉的商业品牌。粮行花店中的益长裕、谦益德,杂货店铺中的西永泰、泰和恒、复兴恒,布店中的同义隆、义顺公,首饰业的义合楼,烟坊的西盛魁、玉泰,饭庄中的三义楼等,都是回郭镇商业时代的佼佼者。据统计,除了个别杂货铺、粮行、饭庄和木匠铺,回郭镇超过85%的商铺都拥有商业文化韵味十足的商号,品牌特色尤为明显。
工商联动互促,携手共创共荣,开创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回郭镇的工商业,一直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心意相通,血脉相连,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即使在现代工业萌芽前的传统手工业时代,回郭镇商业也一直扮演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销售成品、拓展市场、传播影响的重要作用。当地花店、布庄的兴盛,得益于土布纺织业的繁荣,而花店、布庄的兴旺,又反过来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和升级。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后,回郭镇工业和商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卷烟业兴起后,物流和人流再度活跃,全镇专营商户猛增至200多家,几乎翻了一番,直接或间接为卷烟业配套服务的大量商行应运而生,全镇烟叶行4家、刷纸40余家、粮行14家、理发店5家、食品店3家、杂货店10家、大小饭店20多家,实现了工商业共同繁荣。
诞生于新兴工业崛起后的前店后厂式经济发展模式,把回郭镇工商业连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工业和商业的融合,使许多单一经济实体在多元化经营中拥有了同一产业的上下游经营。
这种模式,即使在几十年后,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然风光不减。回郭镇电线电缆行业支柱地位的确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韧于三四十年代的、先辈们的经营模式创新。
【升华,享教育事业之发达】
古老的伊洛河绕镇而过,在十里之外汇入母亲河。因为这湾流淌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河洛文明,不断丰富着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方便着回郭镇与外界的交流,也赋予了这里开放的思维、开通的眼界、开明的思想和开阔的胸襟。而回郭镇人尊师重教和勤勉好学的良好风气,又把这种区位优势发扬光大,使之永续持久。
回郭镇重教之风悠远深长,且愈发淳厚,数百年造福地方。伴随着商业文化的繁荣,1735年,知县季景在回郭镇东大庙创办“仙舟书院”,广纳学生,教化民众。1883年,罗庄举人孙友信将本村废弃多年的“南鄩书院”修复一新,延师课业,培养人才。此时,乡里仪馆、家塾渐多,读书风气日盛。到清朝末年,全镇有私塾41处,先生51人,学生845人;仪馆3处,先生6人,学生136人。
随着民主维新运动的风起云涌, 1905年,回郭镇维新派人士李显白以“拯救中华,服务桑梓”为己任,在东大庙创办“巩县公立速成学堂兼实习工厂”,引领地方民众探索实业救国之路。这是巩县最早开设的一所工业学校,创办之初有教师6人,一期招收学生51人,实习生46人,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织、染色、化工、国文、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实习工厂从社会上招收的工徒,学习织染毛巾、布匹,制作肥皂,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李显白又在回郭镇创办了复新学校,拥有教师4人,学生89人。
作为回郭镇现代工业的启蒙者和推动者,李显白和他创办的工业学校不仅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也在当地人中培育了十分浓厚的市场经济意识,更为地方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工业学校自创办到1947年,共培养学生5000多人,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实业新军。自学工业校开办伊始,回郭镇此后40多年的振兴历程中,半数以上的创业者均有该校的学习背景,回郭镇织染业的兴起、卷烟业的长盛、建国后工业体系的重塑、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都与工业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郭镇能够持续创造百年盛景,倡导教育先行并身体力行的李显白先生功不可没。
继李显白创办工业学校之后,1924年,李景社在李沟村创办了巩县第一所高级女子学校;1946年,由河南大学毕业生孙永昌倡导,李肖庭、邓俊甫提供支持,回郭镇创办嵩洛中学。建国前的40年间,回郭镇先后建立各种学堂40余所,培养学生5000余人,先后有张仲鲁等41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张仲鲁、王冠英二人还留学美国,并为中国现代高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数十年不受经济和社会因素干扰而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了回郭镇人的文化素质,营造出了英才辈出的优越环境。恢复高考制度后,仅小小回郭镇,就飞出两名状元。1980年,南罗村孙占坤首次摘取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后留学日本攻读博士;时隔三年,清东村李茂龙再度登上全省高考文科状元的宝座,让全省教育界对回郭镇刮目相看。
经济发展伴以教育繁荣,回郭镇因此拥有了更为良好的文化品质。
【创新,永远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回郭镇现代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大水有关。
1982年8月初,伊洛河暴涨,回郭镇7个行政村被水所淹,倒塌房屋近4000间,许多建在低洼处的社队企业遭受重创。
同时,改革开放战略已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已悄然变化,精明的回郭镇人看到了机遇。
凭借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郭镇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废墟上盖上简陋的厂房,购买机器,开始了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些村民则合伙办起了签订有股份协议的股份企业。一时间,民营经济便如雨后春笋般立即在全镇涌现。
根据《巩县志》(巩义市原名巩县)记载:他们变围绕农业办工业为围绕市场办工业,走出封闭的农业框架,开始办起了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机械、化工、化纤、轻纺、海绵设备、钢板、农副企业加工等工厂,在很短时间内就开办工厂1691家。
“目前回郭镇最为有名的四大支柱企业——明泰、顺源、鑫泰和万达公司,都是那个时候起步的。”回郭镇原办公室主任孙志威老人介绍说。
时间走到1984年,回郭镇工农业总产值在河南省乡镇中第一个突破亿元大关。当年,河南省军区还在回郭镇召开了民兵带头致富现场会,时任省长何竹康、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均亲临现场指导。
借着这次会议的东风,回郭镇的民营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呈现出了“家家办工厂,户户机器响,老少齐上阵,妇孺闯市场”的蓬勃发展局面,逐渐形成了经营销售玻璃纱、棉纱、废塑料、废铝线、废铜等电线电缆原料专业市场,那时仅生产电线电缆的个体厂家就有1000多个,回郭镇成为全国最有名的电线电缆生产和产品集散地。
据统计,回郭镇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而此时,邓小平同志刚刚南巡讲话不久,包括很多南方城市的个体、民营企业也刚刚起步,还处在小理发店、小餐饮店的起步阶段。
发轫早、成长快,回郭镇成为当时全国当之无愧的学习的榜样,领跑全国经济潮流。
作为领跑者,一南一北,“中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的说法开始流传。
1992年可谓回郭镇发展的一个顶峰年,照此不懈努力,完全有笑傲和领导全国电线电缆的能量,但也正是这一年,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回郭镇产品却因质量问题遭受假电线电缆风波,开始了无奈的下坡之路。
电线电缆产业兴起之初,回郭镇就迅速出现了跟风现象。家家户户都在加工电线电缆,虽然形成了当时看似繁荣的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但随着产品的越来越多,开拓市场跟不上,大家便形成了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为了保证利润,一些人开始想方设法偷工减料,最终造成了后来的毁灭性的“假电线电缆”事件。
1992年初,“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行动开始。“回郭镇又一次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然而这次的轰动,和30年前人民日报发表先进经验,形成了巨大反差。”牛玉乾痛心地说。
1992年4月的一天,面对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转播镜头,回郭镇政府在“回郭镇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点燃了涅槃之火:18万米劣质电线电缆和数千公斤劣质材料被付之一炬。原《河南日报》记者、《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作者之一姬业成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我再次回到回郭镇的时候,正是家家工厂关门、有关部门去抓人的时候,全镇经济一片萧条。”
当时造成巨大破坏力的影响,至今依然痕迹深深,像针一样扎在回郭镇人的心上。
当时南方的温州也和回郭镇面临同样的境地,但是温州的打假方式是:一边打击假冒伪劣,一边复制质量过关的优秀企业,正泰德力西就是因为质量过硬,被国家推荐为榜样,后迅速发展起来。反观回郭镇的打假是一竿子打死,加上国家政策慢慢偏向沿海,于是回郭镇慢慢落寞了。
而与此同时,在苏南等地,经过数次到回郭镇取经后的近20年培育,回郭镇精神在当地已扎下了根,民营经济尽显勃勃生机。
几年前,回郭镇政府组织人员到“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参观学习,华西村的老支书吴仁宝听说后,不顾年迈体弱,说:我们的老大哥回郭镇人来了,别的镇我可以不接待,回郭镇我必须去接待,当年我去回郭镇学习时,他们就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若不是在他们那里取经,我们华西村也不可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可见,回郭镇在老书记吴仁宝心中的地位。还有天津的大邱庄村,当年也到回郭镇参观学习,后来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的明星村。现在我们回郭镇人去大邱庄联系业务,他们均热情招待,还不断说起当年回郭镇的往事。
多年之后,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回郭镇,其光芒逐渐为后来者所掩盖,最终走上了左冲右突的新的求索之路。
回郭镇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停止不前,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当企业处于低潮,产品需要更新换代之时,回郭镇民营企业家马廷义经过多方认真考察,上马了铝板项目,就是把铝锭经过加工,制成铝板铝箔。产品上市后一炮打响,供不应求。这就是回郭镇企业的航空母舰——河南明泰铝业有限公司。后来河南明泰公司成功上市。随后回郭镇又发展了万达铝业、鑫泰铝业、顺源铝业、永通铝业等等几十家铝加工企业,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海外。
回郭镇作为历史名镇,人口居住集中,产业集聚明显,尤其作为巩义市规划的副中心城市,省级产业集聚区——铝精深加工基地,具备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回郭镇党委、政府提出回郭镇小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以铝加工业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富裕生态、幸福和谐、“三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
在河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区成为耀眼的明星。一般,每个县都会在县城近郊有个产业集聚区。而在巩义,要找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必须得到回郭镇。回郭镇的这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10.2平方公里,入驻各类工商企业1500余家、法人企业246家,其中限额企业69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42家,拥有4个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铝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箔加工基地,2012年已经实现销售收入440.7亿元,其中铝精深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35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亿元,税收完成3.9亿元。
在产业经济发展上,回郭镇无疑突飞猛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镇园区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后,城镇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变得日益突出。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回郭镇围绕“建设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于2009年大手笔启动了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外部形象、提高城镇魅力为目标的“五路一园一渠一院”系列工程,工程投资达1.3亿元,这成为回郭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档次最高的一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镇结合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于2010年末2011年初,又启动了纬一路、纬二路延伸工程,长城路和文昌路升级改造、人民路东段扩宽工程,人和路街景改造及投资1亿元的新310国道东段加宽、中段绿化、西段冲直工程,进一步拉大小城市框架。
随后,回郭镇又启动了21个村合并规划成三大社区,又通过总长26公里的西部路网建设及国道310回郭镇段7.9公里的道路建设工程,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
现在回郭镇产业聚集区,厂房林立,道路宽敞,不但是电线电缆基地,还是铝产品基地,各个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回郭镇不仅源于它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最重要的是它经历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各个历史阶段。其中,从萌芽,到发展,到风波,到压制,到转型,再到做大、做强,回郭镇民营经济的探索和发展具有样本价值。因此,审视回郭镇,就是审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根据河南省的有关政策和规划,不远的将来,回郭镇和河南其他的三个镇 将直接升格为镇级市;位于回郭镇的310国道,现在已改道完工并投入使用;位于回郭镇的巩义高铁南站现在也投入运营;规划中的连霍高速回郭镇站也将实施,高速出口通过伊洛河大桥直达巩义高铁南站……回郭镇的发展将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沧桑风流之回郭镇,继续在悠久历史的文化中积累沉淀,在工业和商业文明的积压中勃发,在可持续勃发中升华,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回郭镇人民开拓创新,敢想敢干,追求卓越,奋勇向前!
数风流人物,请再看今朝!
1月7日启动!巩义新春汽车展销、科技年货节来了
临近春节,年味渐浓,
年货的准备也该提上日程了。
1月7日,
由巩义市商务局主办,
巩义市农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
“活力暖冬 温暖同行”
巩义市新春汽车展销活动、
“购家电 忆年味 传非遗”
巩义市2023年科技年货节
即将正式启动。
此次“活力暖冬 温暖同行”新春汽车展销活动整合全市12家本地汽车销售企业统一布展活动氛围,深入乡村一线,汽车下乡优惠政策,统筹购车优惠活动,让广大消费者切实享受到实惠,满足市民美好出行需求,加快市场经济回暖。
同时,“购家电 忆年味 传非遗”巩义市2023年科技年货节活动,在巩义市永乐电器、回郭镇昊逸家电同步举行。集中展销日用家电产品,活动现场免费开展本地非遗文化以及传统年俗文化展示赠送活动,满足春节期间居民焕新家电、购置年货的需求,充分拉动节日期间经济消费。
两大家用耐用品促销活动的盛大开启,将进一步丰富巩义市节日市场的供应,优化消费服务,让企业得到更多助力,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巩义市商务局将会全程做好工作保障,积极组织本地优质企业参与,为广大市民搭建一个荟萃优质汽车、家电采购的消费平台,让市民得到更多优惠,实现2023年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著作权所有:巩义市融媒体中心,来源:巩义市商务局
相关问答
东莞有哪些做耳机线材的电线厂地址是:巩义市回郭镇马口村4东莞电线厂家有哪些福溢五金电线厂地址:东莞市朗洲工业二路东莞市电线科技有限公司地址:东莞市桥头镇石水口银湖一路12号东莞市蒙...